用日常生活提炼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3

用日常生活提炼劳动教育

黄文业

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

摘 要:劳动教育出现错位或缺失的现象,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全面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无处不在,从学生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提炼生活内容,劳动课程设置系列化;融合生活情趣,劳动实践载体具体化;立足生活实际,劳动教育推进多样化。这些举措,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劳动载体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劳动教育严重缺失与错位:学校劳动课被挤占或者忽略,把劳动当做惩戒;家庭劳动被父母包办代替,一切为书本学习让路;社会服务性劳动形式大于内容,劳动基地少之又少。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无劳动责任,无劳动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创新劳动课程,注重劳动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最要内容1

劳动教育无处不在,生活即教育。让劳动教育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把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离不开,又被忽略的生活元素内容,融入劳动课程,提炼成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家校社联动,把劳动教育元素从学校项目实践,到家庭日常体验,再到社会探索,形成看得见做得到的具体“抓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滋养劳动素养!以下以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的劳动课为例。

一、提炼生活内容,劳动课程设置系列化

学校劳动课程,存在忽视了日常生活中最原本的内容,倾向“劳动知识技能系统化”理论学习,而适得其反。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始内容是劳动教育的最好素材,比如:收拾餐桌,扫地,垃圾分类,植树护绿,整理书包,美化教室,废品利用,义卖,厨艺……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日常,只要赋予劳动学习的具体目标、任务清单,提炼成劳动教育元素,选用恰当的劳动方式与实践载体,就会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劳动习惯与技能,创新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素养。

课程设置源于生活。诗城路小学劳动课程因地制宜设置了三个课程群:基础性课程,探索性课程,拓展性课程。

(一)基础性课程任务清单模式

基础性课程分年段设置,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主动做,社区的事情参与做”的原则2,设置3大类(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12小类基础课程。校内劳动4个系列:个人料理(整理书包、排队打饭、餐桌收拾、自觉学习、个人卫生),美化校园(校园保洁、垃圾分类、守护植物、美化校园),岗位服务(值日当家、班级课间服务、文明岗位、宣传之家),劳动创作(废品收集与利用、插画与剪纸、三峡石与泥塑、种植与义卖);家庭劳动4个系列:房间整理(物品归类、房间打扫、房间美化),日常料理(个人卫生、服装搭配、洗叠衣服),工具使用(认识工具、工具分类、工具使用),厨艺美食(编排菜谱、选购食材、食材加工、美食推销);社区劳动4个系列:志愿服务(文明劝导、社区清洁家园、植树护绿、环保行动),种植养护(脐橙等3种水果种植、农产品义卖、水保基地监测、素菜种植与销售),岗位模拟(小区楼栋守护、快递小哥、小小交巡警、小小医院护工),美丽家园(景区导游宣传、诗城画家、诗城摄影师、诗城美容师)。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标,把劳动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使之具体化、生活化、系列化,让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二)探究性课程,一带一类模式

探究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具体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是项目式内容:一个带一组,一组带一类,好比语文阅读中的群文阅读一样,以一归类,举一反三。以学校美食劳动课为例,美食前的劳动:设计菜谱、选购食材、工具认识、用品清洗、人员分工;美食操作中的劳动:食材分类、食材粗加工、食材细加工、美食烹饪、美食品尝、美食分享与推销;美食后的劳动:餐盘清洗、厨房收拾、垃圾分类、剩菜剩饭处理、美食营养成分记录、师生饭菜建议整理、劳动照片作文等成果展示。用“美食”这个元素,提炼生活中的买菜洗菜、做饭、收拾厨房等与之相关的日常劳动,明确具体的劳动内容,让学生从学校到家庭以一贯之完成“美食”这个项目的所有劳动,体验劳动艰辛复杂的过程,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三)拓展性课程,社团融合模式

拓展性课程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出发,与社团兴趣小组深度结合。我校拓展性课程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把劳动教育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如,重庆市奉节以诗词最为出名,中国诗词大会三次到奉节拍摄,奉节简称诗城。同时,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奉节脐橙都是地域最重要特色元素。为此,诗城路小学结合学校的社团兴趣课,开设的拓展课程有4大类:诗词与艺术课,把绘画、书法、雕刻与诗词融为一体;诗城民俗课,有泥塑与陶器制作、三峡石与刺绣、竹枝词歌舞、竹编与农具;基地实践课,有脐橙种植与网络销售、蔬菜种养、长江两岸水土保持与气候、家禽的饲养与美味;班级创意课,有废品的回收与利用、活动设计与旅游、环保宣传与行动、文明小手拉大手。与社团融合的综合实践劳动课,不再是简单劳动课,而是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整合,培养了学生劳动审美与劳动艺术地提高。

二、融入生活情趣,劳动实践载体具体化

根据学生的天性,地域的特色性,教育的生活性,设置不同的劳动岗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不拘一格开辟劳动实践场地,让学生完成劳动任务与目标有岗位、有地方、有载体、有路径,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

(一)劳动岗位赋予情趣

劳动岗位设置上,我们坚持多元、立体、开放、融合、趣味的原则。构建了“学校小主人”“家庭小能手”“社会小模范”三个类型岗位。三个大类岗位分设必站岗与选站岗,让学生既完成规定的动作,又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需要。岗位设置考虑生活实际,融合情趣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积极参与。如学校小主人岗位中设有“个人美容师”与“学校美容师”岗位:个人从形象设计(我的自画像、头型设计、服饰搭配)到内涵提升(美食与营养、运动与健身、仪表与习惯、文化与气质)为必站岗位。 “学校美容师”有图书的家、清洁工具的窝、教室的美化、走廊诗词、作品展示长廊、厕所文化、餐厅美化、办公室的故事、教室美化等方面的设计岗位,体验内容有环境保护岗、午餐清洗岗、厕所美容岗、值周巡逻岗、文明点赞岗、图书管理岗、机器人管理岗……从学校“小主人岗位”延伸到“家庭小能手”与“社会小模范”的不同的具体岗位中,形成一个覆盖学生全部生活内容的岗位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固化劳动意识,收获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情趣与乐趣,增强劳动技能。

(二)劳动活动赋予灵魂

学校开展的专题劳动活动,做到课堂内外链接,日常活动融合,德育教育结合。如以“脐橙的种植销售”为主题的劳动内容,开展的专题活动有:脐橙生长记录、脐橙种植技术沙龙、脐橙相关作文比赛、脐橙美图与销售设计、脐橙义卖演讲会、脐橙致富采访活动、脐橙丰收绘画大赛、种脐橙的劳动感想会、脐橙的营养与健康微视频比赛、晒家乡.晒脐橙综合展示。劳动活动从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家校社”一体化的连贯活动,既让劳动内容不单一,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劳动艰辛与快乐,学习劳动知识与技能,收获劳动的价值,提高思维、答辩、演讲、习作、组织策划等多种能力,达到活动开展为劳动素养的形成奠基,推动“五育”并行。

(三)劳动场地赋予活力

社会是大课堂,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劳动基地是广义的范围,不仅指农场、农业园、饲养场、专门的基地,更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存在的灵活的“劳动场地”。比如,清洁家园劳动主题,劳动场地有学校,有家庭,有社区,有社会公共场地(街道、公厕、公园等)。只要愿意劳动,哪里都是劳动场所。这些随处可用的场地,附上孩子们的任务清单,变成他们固有的“责任田”,身边的一切都会成为孩子们的“劳动基地”。种植饲养项目的劳动场所,我们采取周末劳动日、季节体验周、假期劳动专题,深入家庭、农户、农场实施。比如,黄豆生长过程把实验场地安排在家庭;茶叶的采摘与研学旅行结合安排在茶山基地;长江两岸植树护绿行动与社区活动结合,利用周末的时间实施。把劳动场地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公益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技能型劳动,所有的劳动内容都有劳动场所实践。劳动场地变得灵活多样、实用具体,让劳动充满生活情趣的同时,更加激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显得更加飞扬、更加活跃。

三、立足生活实际,劳动教育推进多样化

不同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从最初的简单生产劳动,演变到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再到今天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全面育人的功能。

(一)重塑劳动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综合育人功能,重塑了劳动教育价值核心取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它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素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备素质,学校立足生活实际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勤于劳动、乐于劳动、善于劳动、研究劳动、奉献劳动的高素质人才,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回答和践行,是科学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3

(二)构建劳动梯队

按照劳动内容,我们组建不同的劳动队伍。简单的基本劳动采取师生组合的原则。如:校园清洁,采取老师带学生,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的办法,把校园每一个角落分配给班级,校园打扫、餐具清洗、厕所保洁、垃圾分类,每个学生都有一亩三分的责任区,既参与劳动过程,又参与劳动评价。这个师生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收获的是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苦,热爱劳动,爱护劳动成果的高尚品质。复杂性技术性的劳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广大家长纳入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如:“巧厨房.金手艺”项目,每周一节的劳动社团活动,吸收家长义工进校指导,再通过家庭厨艺弥补学校场地与资源短缺的问题。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劳动,密切联系社区人员、基地技术人员,与校内辅导员、校外家长辅导员组建校外实践项目师资队伍。家校社一体化的师资梯队,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了各种劳动技能,也弥补了学校的短板。

(三)优化劳动评价

有效的劳动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的最要措施。一是劳动评价标准有梯度。明确学期目标、学月、一周、一天的具体目标,该做什么,参与那些活动,要达到什么效果,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组织、有策略的实施。我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制定三级“诗橙”评价标准,明确规定了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劳动中的必做任务、选做任务、提升任务。二是劳动评价体系有激励。以“诗橙”评价标准为基本指数,构建“蓝--橙—黄—红—绿”五色体系。完成必定任务得一颗星,选做任务得2颗星,提升任务得3颗星。10颗星得蓝色奖章1枚;2枚蓝色奖章上升成橙色奖章,以此类推上升。达到黄色奖章誉为“劳动小主人”,学期综合评定加5分;达到红色奖章誉为“劳动小能手”,学期综合评定加5分,免试进入开心农场、校外实践基地的小小辅导员;达到绿色奖章誉为“劳动小模范”,学期综合评定加5分,参与学校“劳动小达人项目”主持、主编的竞选。三是劳动成果展示有阵地。学生的每一次劳动,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劳动记录单,劳动照片,劳动感悟,劳动视频……学校多渠道开设宣传橱窗、网络平台、广播站、主题活动,展示学生、家长、教师、班级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动态分享,平台数据,网络视频,过程记录,美图美文,学生在劳动中交流、提高,积淀了劳动合作、劳动审美等核心素养。

(四)保障劳动效果

劳动教育不能走过场,不能流于形式。要真劳动,只有实实在在参与体验,劳动才有情感,才有真滋真味;劳动认知才能提高,劳动素养才能落实。一是开齐劳动课程,保证劳动时间。我校每周设一节地方劳动课,由专职教师上校本劳动教材。每个月,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组合的劳动小分队,参与拓展项目中户外劳动课。每学期,由家校社联动组织一至二次的基地劳动研修项目。同时,每天的校内劳动、家庭劳动任务必须完成,采取不限制时间的,由同学、老师、家长评价劳动效果。二是健全制度体系,保证劳动效果。构建劳动管理网络,课程研发体系,师生、班级考核评价体系,家校社联动体系,基地互助发展体系。让劳动意识入脑入心,让劳动实践随处可见,让劳动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让日常生活皆教育,皆劳动。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诗城路小学师生提高了劳动认知,培养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坚持日常劳动的100%,会做家务劳动占98.8%,主动参与公益服务劳动97.7%,觉得劳动快乐的占90.9 %,劳动获得成就的95.3%.劳动是责任,劳动是生活的根本,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让人身心愉悦!这是孩子们的感悟,也是诗城路小学劳动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劳动课成为必修课后,我们的劳动课如何上?》《教育要参》2020.04

[2].杨浪浪、陈燕.《重庆人民路小学:75年上好一节劳动课》. 2020年第4期《中小学管理》第15-18页

[3]. 龚春燕 魏文. 《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素养》.2020年第5期《中小学管理》

作者简介:黄文业,女,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校长。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骨干教师。有多篇论文发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