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见错别字的成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论常见错别字的成因

李雅婷

筠连县乐义乡中心校 四川 宜宾 644000

前言

作为进行阅读写作,以及进一步学习的第一步,识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生认识汉字应当达到3000字,而其中80%以上要求能较快、较工整的书写。但是错别字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不仅使其书写速度减慢,更影响学生书写质量。所以加深对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认识,并及时改善学生错别字现状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书写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同音字混用

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往往“音”在前,“形”在后,所以这也成为学生书写出现错别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而且,汉字中同音的字往往字形也会相似,基本只有偏旁的区别。这是因为偏旁在字的构成中,通常承担着体现字义的作用,而且相对于承担字音的部分,在字型中的体现并没有显眼易记,更使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记错、写错。通过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平均下来每个学生在抄写字的时候都会有错别字,抄写1000字的文字大概有15个错别字,同音字错误率为1.5%,主要就是“窜”、“蹿”、“撺”;“跟”、“根”;“胜”、“升”、“圣”……类似的例子很多,常常是由于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偏旁在字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能很好的结合字义来理解并正确的书写字形,仅仅根据读音,对字形肆意揣测导致的。

2.同形字混用

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先识字,再写字,同形字混用造成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如“摸”、“模”、“漠”;“已”、“己”、“巳”;“拙”、“绌”……尤其在成语的使用中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本身就较为困难,加上同形字的干扰,更加难以区分同形字,从而导致错误。学生写错的同时,表明其对字义和是成语,词语,句子的意思理解不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及其他语文学习方面。如“相形见绌”中的“绌”,学生常常会将其与“弄巧成拙”中的“拙”混用,且很难自我检查发现这类错误。本质还是对字义的理解不够,使得字形的细微变化对其理解记忆产生较大的干扰,以致于写错。

(二社会因素

1.受广告语的影响

广告业日益发展,很多简单易记的广告语喜欢用改造成语的方法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而这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学生往往难于区分其错误之处,即使知道广告语中是错的,也常常忘记真正的字音、字形是哪个,也很难理解该成语的真实语义与使用场景。如将“默默无闻”中的“闻”改为“蚊”成为灭蚊产品的广告语;将“百依百顺”中的“依”改为“衣”成为服装店的广告。在思维与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成年人看来,这并无大碍。但学生在认知初级阶段大量接触此类“错误”的成语,便会对其学习理解造成困扰。相应的,由于成语历史较为悠久,很多成语的意思并没有广告语容易理解,导致提到某个成语学生脑海中第一反应是广告语而非正确成语。

2.受方言影响

很多地区独特的方言文化导致学生对汉字中某些字的理解不到位,因为方言本身有可能出现与普通话不符的地方,可能同样的字表意不同,表意相同、读音相似的字却不同形。这对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如学生,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学生,将方言直接翻译成普通话进行写作,令人哭笑不得。

(三个人因素

1.基础薄弱

部分学生可能在刚养成识字、写字时没有良好的习惯,上课没有认真听,写作业也较为应付。在作业中产生较多错别字时,也没有得到老师或家长的仔细纠正,使大部分应该认识、会写的字在书写过程中提笔忘字,或是写出来后,缺少笔画、多加笔画的现象常常发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书写速度与准确率。而写字识字的基础没有打好,长此以往,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甚至其他各个科目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打击也较大。

2.粗心大意

总会有学生反应灵敏、心直口快、写作业速度也快,但相应犯错误较多。常常检查作业中的错误时会一拍脑门说:“啊,又一不小心写错了。”这类学生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掌控写字的规则、字形、笔顺,另一方面做事缺乏仔细审查的过程,导致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或者其仔细审查过,但难于发现自身的错误。很多家长、教师,包括学生自己会把这种性格叫做粗心,但粗心并不是植根性格中的,粗心的本质是对字形等知识掌握不熟练造成的。如较为简单的“日、月”等初学的汉字学生就能够准确、快速的写出来,而新学的字,即使难度相差无几,也常常会因为缺少、增添、写错笔画导致出错。所以熟练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是最重要的。

二、解决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部首偏旁理解字义

在有一定识字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可以通过部首偏旁的变换学习更多的字。此时,教学时对部首偏旁意义的解释,让学生通过部首偏旁理解形似字的字义,进而成功区分字形十分重要。这样是最为本质的解决学生写出别字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成语、词语的学习,很好的辨识字义才能正确的理解成语、词语的语义。如“好高骛远”中的“骛”,常常与“鹜”混用,在学生理解该成语语义为目标不切实际,并结合“骛”后的“远”字,想到是马才可追求跑得远时,往往会更容易记住应当用“骛”而非“鹜”。除了将字放在词语成语中理解之外,借助字典掌握字义,进而区分形似字、音似字也是极好的方法。不仅使得学生较好的区分了字形,而且培养了学生使用字典的习惯。

(二)对照比较,加强记忆

教师较为常用的区分错别字的方法是,通过课堂讲解形似字,或学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比较区分,对错误进行预防、避免与纠正。或者在考试、测验中融入对错别字识别的考察,使学生较好的区分错别字。此类方法固然重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注意对不同形近字进行语义上的区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这些字的区别。另外,教师可以在形式上使得该环节更为有趣。可采用游戏,如快问快答、小组比拼等有一定竞争性的方式加强对错别字的学习,使得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联想趣事趣景

在现代简体中文中,汉字的构造往往与其最初的意义有所背离。如“射”,由“身”、“寸”构成,使人想到寸长之身的“矮”人,但“射”的语义却与之不符,并且没有合理的解释。当在语义上无法解释汉字的构造时,教师不妨采取联想的方法进行教学。如“酒”和“洒”的区分,可以想象,喝醉“酒”的人通常躺着,导致“酒”中像小房子的方框里面躺着一个像人一样的小横,而“洒”水的人在“房子”外工作,使得“洒”中没有想小人一样的横。同样,“碧绿”的“碧”可以想象为姓白的人和姓王的人坐在石头上。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鼓励孩子自发进行联想想象,形成自己对字的独特理解,一举两得。

三、结语

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或许让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较为头痛。仔细分析原因,一些客观因素、社会因素我们确实无法改变,但通过课堂上对相关错别字现象进行解释、纠正,仍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且客观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对世界的认识。对于粗心、基础不好等个人因素,教师也可以通过加强日常作业的训练强度进行改善。总之,孩子心智与技能的成长并非一时之功,教师应保持一定的耐心,运用多元的方法逐步改善学生错别字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汉字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想象力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作者简介:李雅婷(1991年05月-),女,宜宾学院专科,筠连县乐义乡中心校三级教师。













5fbb18347ce2b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