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 课为例

马兰

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 735000


现代历史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应该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这种认识过程除了需要对教材课标的总体把握,还要建立在历史材料于课堂上的合理运用。这样既能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见史料的选择之于一节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一些常见的史料和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及插图等内容。地方史料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热情。

如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该课分三个小目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第一、二目以时间为纵线介绍了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过程,其中就包括了历朝历代在耕犁、耕作技术、熟制、水利事业诸方面的史实;第三目在前两目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所形成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征,并要让学生有所理解。虽然教材对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知识的展开较为细腻,重大的史实铺陈也比较完整,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也极具良苦用心,配多幅插图,以求图文并茂,使学生对此能有直观的认识与理解。但囿于篇幅,内容的展开也多少让学生捉襟见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为“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将其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主题的第一个要点,即要在本课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特点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鉴于本课庞杂的内容和朦脓的知识体系,有意探索将地方历史史料融合于这节课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能从自身比较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中体会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以小见大,管中窥豹,进而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最终达到本课的课标要求。

而将地方历史融入教材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学校所在地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不间断的历史沿革。而笔者供职的玉门油田第一中学,正处在历史文化悠久的河西走廊酒泉市。自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设酒泉郡始,就大兴屯田而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政策也一直为后世所延续,尤其是在魏晋十六国、隋唐时期,酒泉农业达到极盛,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酒泉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在今汉晋简牍,魏晋壁画墓,敦煌壁画及文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图像、文字资料,这使得笔者的教学探索成为可能。而本课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河西走廊进入农业文明的时间相吻合,故笔者从该目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将地方史料进行穿插。



这一目主要有“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学习“铁犁牛耕”时,给学生介绍在汉代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酒泉金塔县一带)的屯田区,考古发现了铁锄和原本装有铁铧的木耧车,在敦煌一带的汉代遗址中也出土了铁镰、铁锹等铁制的农耕工具。这都符合教科书中“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是二牛三人的耧车的内容。

在“耕作技术”的学习中,首先给学生介绍“代田法”在汉代时已在河西走廊得到引进和推广。同样是在居延地区发掘的汉简中,就有“代田仓”的记载,在这里用课件给学生展示相关材料:

5fbb300e0ecb5_html_c16a55857e74177b.png

其中的“代田长”、“代田仓”就表明河西走廊已推行“代田法”,让学生结合教材中“西汉时,赵国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代田法”一句加以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古代农业的各种生产技术在今酒泉一带已相当成熟,这在保存至今的魏晋壁画墓中有大量的图像资料,仍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5fbb300e0ecb5_html_9feea61c91e5b31b.png5fbb300e0ecb5_html_7a9c358c1bc4e81b.png5fbb300e0ecb5_html_4a4f12aecb8d297a.png5fbb300e0ecb5_html_a8d77ca7eae2f3c9.png

上面这四幅图都是在今酒泉丁家闸和西沟、嘉峪关新城壁画墓中反映的那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墓壁画,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的感受耕犁和平地碎土的耱,这也正好与教材中“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一句相印证。最后在“水利灌溉”内容的学习时,主要通过现今酒泉地区的小地名让学生自己认识。酒泉地区的小地名多与水利有关,如“东坝”、“西坝”、“丁家闸”、“西沟”、“黄渠”等,这些地名都打有水利的烙印,反映出古代酒泉地区的任命对水利灌溉的重视。(当然,在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关于水利灌溉系统的资料,但考虑到学生对这些资料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若给学生展示会引起学生的枯燥感,反而弄巧成拙。)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著名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让学生自主认识。

在第二目三个方面知识的学习中,虽然教材中也有一些相关图片,但相比书中河南、陕西的图片资料,地方史料的渗透更能让我们这一地区的学生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这一主题,其结果达到甚至超出了笔者的预想,这也为学习理解后面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目打下了基础。



许军言:“历史教学中,由于情境和‘人’的缺位,而少了移情体验和情感共鸣,学生便顺理成章的以旁观者的身份将自己置身事外,也就少了自我教育的动力和行为。”通过这种将地方史料融入教材知识体系的尝试,设置基于教材的新情境,引起学生对乡土情感的共鸣而自主学习。这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认识理解相关的知识,达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增进学生的乡土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也可以用地方历史为学生搭建触摸历史的桥梁,成为对史料教学的另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