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模式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治疗性沟通模式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价值

罗燕 王春花 张晓婷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性沟通模式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7月-2020年7月为时间节点,选取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A组27例行传统护理,B组23例采用治疗性沟通模式实施护理,干预后,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两组实施评定。结果 B组干预后SCCS评分较A 组低(P<0.05)。结论 针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采取治疗性沟通护理,能改善其自我不和谐状态,应用价值突出。

【关键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治疗性沟通;自我和谐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实为一种相对少见的慢性迁延性疾病,由于病情易反复,长期迁延难愈,饮酒滋事,不胜工作,且难以照护子女与家庭,因而给患者带来了沉重且持久性的精神痛苦。近年,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使得此病患病人数呈现持续增多趋势。有报道[1]指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比较明显的述情障碍,此障碍的长时间存在,会引发系列心理与兴趣问题,对患者身心康复会造成不利影响。另有研究强调[2],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显著的不和谐,此种自我经验方面的不和谐状态,会使患者出现不安、紧张等心理,且易产生焦虑感。治疗性沟通作为一种新型的护患沟通形式,能够通过沟通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本文将此护理模式应用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评定其效果,现就此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选取来本院接受治疗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共计50例,将其分成两组(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27例中,最小年龄20岁,最大50岁,平均(36.71±4.19)岁,男性18例,女9例;B组23例中,年龄20~50(36.68±4.17)岁,男、女比为16:7;两组上述数据经综合比对,并无突出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3];(2)没有严重躯体等疾病;(3)酒龄3~10年。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脏器功能异常(如心、肾等);(2)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3)不配合或依从性差。

1.2方法

A组开展传统护理,如将医院环境介绍于患者,讲解此病发病机制、主要诱发因素、所具有的危险性及临床表现,开展用药、饮食干预及出院指导等。B组基于此,实施治疗性沟通护理:(1)人员培训。由护士3名、研究者与护士长组成,在护理前,对其开展统一培训,内容有沟通原则、技巧、沟通内容及护理学、心理学知识等。(2)干预时间。当患者入院且病情维稳后(1周),便可对其实施干预,2次/周,干预时间段为下午4~6点,30~45min/次,持续干预7次。(3)干预内容。①评估。待患者入院24h后,由护士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评估,如其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精神变化、饮酒情况、对戒酒的看法等。在入院1周后,引导其填写自我和谐量表(SCCS)。②制定详细的沟通方案。其一,给予信息支持,对其认知予以改变。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讲解于患者,并讲解饮酒对自己及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及戒酒期间的一些临床表现,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有一清晰认知;此外,将治疗后的情况介绍于患者,帮助其更好的了解疾病,加深认知,以便能够自我且及时纠正不合理思维,消除对戒酒的顾虑,以免对立情绪的产生;将正确利用应对机制的方法与要领讲解于患者,帮助其构建正确且个性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二,树立信心。在和谐且充满关怀的环境当中,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期望、疑问、顾虑表达出来,并认真倾听患者饮酒原因及对戒酒的真实看法,重视患者意愿、情感与需求,细致且耐心的开展教育与思想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戒酒的信心。其三,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解释、安慰、疏导与鼓励等,多给予关心与支持,在交谈中去体会或感受患者的内心世界,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对患者内心世界的理解,且及时解决患者所提问题;引导患者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一正确认知,认识疾病的危害性,克服对酒的心理依赖。其四,社会支持。积极与家属保持紧密联系,引导家属协助患者克服不良行为,定时探望,让患者从中感受温暖;此外,建立病友间友好关系,相互鼓励与支持,研戒酒方法。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院1周时及出院前1d,用SCCS量表评定两组自我和谐状况,此量表共有条目35个,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刻板性,5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汇总分值,求出平均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我和谐性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SPSS21.0处理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若组间经比对,差异明显,则由P<0.05予以表示。

2.结果

干预前,A组SCCS评分为(112.12±10.14)分,B组(114.15±11.83)分;干预后,A、B组分别为(112.67±9.11)分、(101.57±9.60)分;两组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t=0.25,P>0.05)。干预后,B组较干预前及A组干预后,均明显偏低(t=6.71、3.49,P<0.05),而A组内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t=1.12,P>0.05)。

3.讨论

自我和谐实际就是在自我潜能实现中,个体在现实体验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协调统一性;需指出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和谐统一,是确保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与前提,若长时间处于不和谐状态,那么便容易诱发心理问题。有报道指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和谐情况,自我不和谐正相关于焦虑,因患者在自我经验方面存在不和谐,经常会使患者产生不安、紧张、恐惧等心理。针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其病因机制比较复杂,除了会引发各种躯体疾病外,如躯体并发症、神经系统损害及戒断症状等,而且还会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及家庭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治疗性沟通实际就是针对性干预与药物治疗相联合,其不仅能改变患者的酒精依从性,而且还能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最终可达到抑制疾病迁移的目的。在沟通时,通过采用各种合理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戒酒信心,并通过帮助、关怀与鼓励,激发患者主动戒酒的勇气,最终促进其治疗主动性的提升。另外,家庭关怀在增强患者戒酒决心方面,提高自我灵活性以及减轻自我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方面,均有着积极效能。从本文结果可知,B组干预后的SCCS评分低于A组。此结果可证实上述论断。

综上所述,将治疗性沟通护理应用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有助于其自我不和谐状态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苏海燕, 林惠燕, 陈秀梅. 17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5(15):112-114.

[2]戴春燕, 余旭芳, 余燕芬,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改善效果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2):250-253.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第3版.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