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道 守初心 担使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明大道 守初心 担使命

陈力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山东济宁 273100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国仁人志士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表达的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共有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也就是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从古到今的历代精英人物“初心和使命”。

一、“大道之行”——坚定理想信念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就是指社会发展的最终依据和根本规律,以及最理想的社会发展方向。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道”的追求和理解,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篇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谓“大道”,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这就是我们古人理想的大同社会。那么这样的大同社会和我们讲的共产主义又是何其的相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很多高度契合的东西。这种契合,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树立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话说,就是要“志于道”,也就是所立之志必须符合道义。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作为君子,要坚持道,这是不能动摇的,在坚持道的前提下谋食。孟子讲,“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由此可见,无论是孔子眼中的君子还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道”都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有理想有情怀的君子、士大夫往往以“从道”“弘道”为己任,甚至不惜以身殉道。这种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极具人文价值的内容,对我们今天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正是因为有了道的指引,所以我们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总书记讲:“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就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方向、奋进的方向、胜利的方向。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人生才会有方向感和正能量。习近平还强调“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初心看不见、摸不着,却让人感受得到。一个党员干部有没有初心,就看他有没有信仰,有没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信念和信仰,就不可能有初心,也谈不上立根固本,找不到精神支柱。

二、“赤子之心”——永葆为民情怀

我们讲不忘初心、守初心首先得有“初心”,如果没有初心,谈何不忘初心、守初心呢?“初心”一词来源于佛教的《严华经》《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修成正果,从最初修行开始,到觉悟成佛,这颗心都是不变的。佛教讲的初心,其实也与中国儒家所说的“赤子之心”是一致的。“赤子之心”一词出自《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这颗心始终如初,如孩子般至真至纯。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总书记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二者精神内涵上可以说是一样的。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对“民”以及官民关系的认识,一直就是为政者和思想家们所关注和阐述的重要内容。首先提出要重视人民。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讲“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如今我们讲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执政的最大底气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其次强调为什么要重视人民。荀子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讲“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小米加步枪”从拥有“飞机加大跑”的国民党手中夺取政权,根本原因就在于共产党深得“民心”。最后如何真正实现重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

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为人民谋利,是保持共产党人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共产党人奋斗的永恒主题。总书记讲“一个人不论活到多大岁数,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一个政党要想永久执政,就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一刻不停顿、一刻不懈怠、一刻不放松,永葆共产党员为民的赤子之心。

三、“舍我其谁”——尽显使命担当

何谓“担当”?担当意味着“接受并负起责任”。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担当思想,要求士“以天下为己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所有,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意思。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舍我其谁”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孟子还有谁呢?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所展现出来的为民请命、为民族牺牲的担当史诗。

近代以来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许多多具有民

族担当感、历史使命感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的命运问题。而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这一批党员,就肩负着这样的民族担当感、历史使命感,以不同的方式寻求解救中国的道路因而沿着不同的轨迹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来。比如毛泽东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历史环境下成长的。青年毛泽东曾在辞别父母时留下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反映了他从小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抱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心迹。

周恩来,早在13岁时,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1915年,针对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之事,他写下《或多难以固邦国论》,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事,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茫茫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他还通过参与演出话剧,希望唤醒民众,“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初心,就包含着担当之心。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深觉个人之小我应为民族之大我承担责任,在历史的呼唤面前,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安生活,而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尽一份力量。这种救国救民的担当感、使命感,驱动着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选择、去寻求解救中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017.

2.孟子·告子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3.礼记·礼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5fbf36ef9fad4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