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内养与外养”相融合,擦亮“养正教育”之特色

/ 2

秉承“内养与外养”相融合,擦亮“养正教育”之特色

王延贞 郭骏 田立新 李宏

济南市大明湖小学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每天清晨,校园都会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这些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都化成了悠长的诵读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孩子们增加了文化储备,浸润了童心,也培育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晨诵是我校“养正教育”的一个特写。经过十余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淀,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养正教育”办学特色。何谓养正?养正就是走好人生第一步,从小养成一种端正的行为,通过“内养+外养”的模式,培育新时代好少年。具体来说,“内养”是以德育熏陶、礼仪体验以及知识学习为主的传统文化学习;“外养”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养正教育”点亮明湖校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积淀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因而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如果说生命的成长像谷类植物的生长,那么童蒙养正恰恰就是发芽之前的扎根。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启蒙阶段。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奠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学校校长王延贞经常对老师们这样说。

我校养正教育的提出既源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又源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还源于对体验教育的认识。很多学生对一些经典的句段可以出口成句或出口成章,但是如何涵养品格,落实于行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力图用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经典内容培养学生品格,启迪学生智慧。为此,我们提炼出对接学生生活、引领学生成长的精品课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策略,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二、构建“养正教育”内养体系,明德启智

《论语·先进》上有这样的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就是说,孔门弟子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古时有孔门四科,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课程群分为德行科、诗礼科、才艺科、创新科四大类,使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德行科课程以《国学启蒙教育》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德行素养和礼仪习惯。两条培育路径:进德修业、习礼为常。学生在《国学启蒙教育》上学习传统经典,明德润心、正心养性。

在德行科的基础上,诗礼科课程以国学社团、古韵晨诵等形式培养具备坚实国学功底的博学少年。其中,国学社团聘请传统文化教育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永豪为师生授课。授课内容包含:诵读经典篇目,学习传统礼仪,了解节日文化内涵等。学生不仅领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陶冶了道德情操。

才艺科则以选修课为载体,设计了富有个性特点、专长特色的传统文化类选修课,如书法、国画、剪纸、琵琶、二胡、葫芦丝、山东快板、山东快书、传统益智游戏、民间游戏等。才艺科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深受学生喜欢,经常出现一课难求、争相学习的场面。

创新科以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课程为主。

一是与自然,与生活对接,创新开展《我们身边的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课程板块中,时令古诗的吟诵,既充盈了学生的心灵,又让学生在古诗的四季中浸润、成长。汉字解读板块,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神奇之门,学生既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故事,还丰富了对节气风俗、物候的深入认知。最后一个板块设计了与节气相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民风民俗体验、生活技能练习、科学实验尝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展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大雪时,研究雪花形状,谷雨时研究茶文化,春分时进行竖蛋比赛,惊蛰时做香囊,立春时话春联,雨水时做彩虹雨实验,立冬时则玩九九消寒图……在动手操作中,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积极探寻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引发了学生对物候、动植物变化的关注,让学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与实践体验融合,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在中、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选择了民族艺术、饮食文化、建筑艺术、传统体育四大板块。教师以实践活动为蓝本,设计了“我知道”“我参与”“我思考”三大板块,核心部分是“我参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研究调查、有实践操作、有表演展示、有外出采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原点,以体验实践为主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搭建多样平台,将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学习辐射到了学生生活中。

三、创建养正教育“外养”体系,知行合一

“外养”课程是陶行知先生“学中做,做中学”教育理论的很好体现,学校通过设计、开展研学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体现了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生命的教育理念。主要活动课程载体为“中华母亲节”“开笔礼”“成童礼”“走进老济南”,以上实践活动课程,打通了学生认知学习和实践践行之间的壁垒,为学生创建了有效体验和实践的场域,在学生的“知”与“行”之间搭建了连接桥梁。

每年9月,神圣而隆重的“开笔礼”在文庙举行。一年级新生们在活动中正衣冠、拜先师、朱砂开智、学写“人”字、诵读经典、击鼓明志、齐诵校训。“开笔礼”为孩子们开启了人生的学习之旅。

每年6月,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了让他们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养之情、同学的友爱之意,学校会组织毕业生在文庙举行“成童礼”。毕业生在校长带领下,走过棂星门、状元桥,在大殿前向孔子塑像行三鞠躬礼,并齐诵《少年中国说》《劝学》。为了激励他们追求梦想,学校还组织孩子们在纸鹤上挥笔写下自己的理想,并以之作为与母校的“十年之约”。

每年的中华母亲节活动,内容均丰富多彩:各个年级诵读《孝经》,用朗朗的诵读声表达感恩宣言;为当天过生日的妈妈举行温馨而又别致的集体生日会;“明湖魅力母亲”“明湖孝心少年”“明湖最美家庭”的评选表彰,使国学育人的宗旨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学校第九届中华母亲节活动还走进了孟子故里——邹城。同学们参观了孟府、孟庙的五代祠、世恩堂、赐书楼等名胜古迹,感受了历朝历代对孟子的崇敬之情。在孟子研学营地开展的“说文解字”国学大课堂活动,生动形象的文字演变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中华“孝”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校地处老城区,对研究老济南的风土人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通过开展“走进老济南”研学课程,引领学生了解、关注老济南,并使其成为我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每学期都会完成一项专题。目前,活动已进行了“走进大明湖”“走进名泉”“走进老街老巷”“走进历史名人”“走进民间游戏”等多项专题。学校也提炼了研学课程“三步走”的基本模式,即研究前在老师指导下分成活动小组,制定研究方案;研究实施阶段,走出校园,实地考察;研究总结阶段,学生以研究报告、交流沙龙等形式呈现学习收获。学生在行走的课程中,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悟,切切实实培养了家国情怀。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我们仍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里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以最终达成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希望每个来大明湖小学读书的孩子都能度过有温度、有色彩的六年,也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孩子们的童年铺上一层最有文化韵味的底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