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2
/ 2

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赵素君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东大道乡中心小学

摘要: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 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思维。如在教学“统计”时,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在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讨论,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在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我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操作,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二行摆了( )个△。通过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的△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二行摆( )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教学:“桃有14个,梨比桃多9个,梨有多少个?”时,学生往往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手中都有6个五角星和10个小方块,要求摆出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并看看谁摆的方法对,谁摆的方法多,速度快。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之后摆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接着问,如果有很多很多的五角星和小方块,你们还会摆出小方块是五角星的两倍吗?有多少种摆法?接着教师又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五角星都拿出来,要求把这12个五角星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并且要其中一排五角星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的速度又快方法又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安排,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方块的个数是五角星的两倍”和“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让学生摆一摆,充分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要求,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鼓励思维求异,张扬学生个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唯师,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倡导标新立异。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2.培养数学情愫,激发创造热情教师必须创设操作活动的具体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我从数学问题切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愫,创设了诸如生活的活动情境,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实践体验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活动中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在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只有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有利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数学的结论是抽象的,但数学课应该是活泼生动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号召的:“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操作素材,重视操作时学生的质疑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只有有效的操作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