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文化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2
/ 2

浸润文化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陈利琴

绍兴市建功中学

摘 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是一种镌刻在心中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8年秋季正式使用。教材改革是结合时代发展,打破原有的教材框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融入了较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凸显古今交融,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追求,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规定,学生需“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识”。在学校的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一大趋势,也是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时代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1.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及社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承我国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象牙塔里的初中生,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片面认识基本国情,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道德与法治》这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充分体现国情,又具有全球视野,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绚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宝贵的财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尚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的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弱,他们需要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来培养认知能力,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思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增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无疑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学科知识相连接的着力点。本课程不但具有德育性特征,而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特征。面对这一变化,法治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重视学科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在课堂教育中的知识传递者,作为教师,要重视在学科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师,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本人如果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那么对于教师在学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教师本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可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搜集工作,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符合现在国情的进行搜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头脑中可以构建一个正确的道德体系。

2.注重学科间的联结与交流。

新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建构,统编《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作为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及历史名人故事。据统计,仅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涉及31句文言文,这些经典名句出自《礼记》、《论语》、《诗经》、《庄子》等著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结与交流。具体说来,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与语文、历史教师进行集体教研,了解其学科的教学进度,掌握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情况。如教材及习题的材料中,涉及的名人及史实应及时与这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以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语文、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巧妙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反思环节,教师可根据授课情况,找出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知识面上的不足及理解的误区,及时与语文或历史教师沟通,有的放矢地进行弥补及澄清。此外,教师可在课后布置拓展作业,如搜集历史名人故事,也可以利用活动课开展相关主题的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诗词竞赛等,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提高素养。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体现,认识其存在价值,并学会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品质,逐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3.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门学科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让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成为学生个人素养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以便学生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因此要将课堂中所传承的优秀文化与实际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中,教育学生,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感悟,更具体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具体从道德和法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并加以传统文化的思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如果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们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值得教师启迪学生的故事,让学生们可以展开讨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师应该妥善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传播中国传统文明,将其继承下来,并且可以让其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宗山.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3]林开杜.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