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进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2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进展分析


鞠爱霞 赵娇 李秋红 肖洪彬 * 通讯作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

通讯作者:肖洪彬

摘要:高脂血症西医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药物疗法,所用药品有他汀类等,疗效良好,然而大部分可用于治疗此疾病的药品对肝肾功都有不同程度损害,部分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往往无法适应药品产生的副作用。此次研究,是针对中医药治疗在高脂血症治疗中应用的进展,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分析病因及辩证疾病类型,探讨中医治疗此疾病的方法,以提高临床高脂血症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医药;高脂血;进展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由于人体脂质代谢异常使血清中脂质和脂蛋白水平异常,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或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中指出,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因此,如何有效治疗高脂血症,降低不良反应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研究的课题之一,而中医药治疗正是其研究所得出的良好治疗方法。

1.由中医角度分析高脂血症的病因及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未出现过名为高脂血症的疾病,然而中医却早在很久以前,便已经就此疾病展开了分析探讨[1]。如出自《内经》的膏脂学说,即膏能够化血,膏脂属于人组成部分之一,津液与其同源,津液运行时,其随之进行添髓、润肤、注骨及填充体腔,进而发挥其作用。膏脂可称为血中痰,而津浊化后可为膏,津凝后可为脂,膏脂的形成与津液气血运行、及敷布水谷精微有紧密联系;人体脏腑体系功能失衡,将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通,津液因此无法化生,转而聚痰生浊,开成气滞凝痰血瘀,从而导致病发[2]。由中医角度论高脂血症可知,痰生于瘀,痰也可致瘀,两者于血脉中凝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此为高脂血症于中医学上的基本病机。

2.中医治疗之内治疗法

2.1中医辩证分型疗法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方向即调节异常血脂;促使血脂下降、降低血液黏稠程度;抗脂质、降脂过氧化作用下降;炎性因子显著降低;较好作用于抗氧自由基、调脂、抗心肌缺血。本文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高脂血症进行分型,即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痰浊阻遏、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治疗方向为健脾益气、理气疏肝、化浊利湿、通脉活血、滋肝补肾、阴阳调节[3]。也有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归纳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四种。

2.1.1高脂血症之阴虚阳亢

治疗此类型的高脂血症时,可以以滋阴潜阳,补益肝肾为治疗方向,应用处方药进行诊治。如取牡丹皮、山茱萸、山药、生地黄、菊花、枸杞子、女贞子、黄精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自拟药方[4]。与食物疗法联合使用,膳食方案即山楂小米粥、木耳香菇粥、薏苡仁玉米粥,并蒸木耳、香菇炒芹菜,给予陈皮茶汤品于阴虚阳亢型高脂血症疾病临床治疗有较好疗效,且有效率较高。此种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于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2.1.2高脂血症之痰浊阻遏

此类型的高脂血症可以使调气祛湿汤,即扶芳藤20g、茯苓15g、葛根18g、白扁豆10g、神曲15g、泽泻10g、土茯苓10g、罗汉果10g、陈皮5g、香附10g、草豆蔻3g、山楂10g、木香3g[5]。此处方有助于调节患者的血脂、载脂蛋白代谢、脂蛋白;促进抗脂质、抗氧化酶能力的升高;有效降低了患者体内过氧化脂质作用。由此可知,此中药处方于解毒祛湿、调补气机方面有较好疗效,从而使患者的高脂血症状有明显改善。

2.1.3高脂血症之脾肾阳虚

此类型的高脂血症可以通过使用温肾化痰类处方,并结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处方中药材为茯苓15g、枳实10g、肉桂1g、姜半夏10g、陈皮5g、竹茹10g、炙甘草5g[6]。阿托伐他汀钙服用时间为两个月。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促使患者体内血清TG、TC有明显改善,且LDL-C、HDL-C标准有显著下降,使患者的脾肾阳虚症状得到较好转变,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病情。

2.1.4高脂血症之肝肾阴虚

分析中药芦黄颗粒可知,此药品能够使患者由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耳鸣、五心烦热、眩晕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并起到补肾益肝的效用,于解毒清热、活血滋阴方面也有较好疗效,致使患者血脂水平有效降低。其药品内成份即黄精10g、漏芦30g、红花10g、虎杖30g、姜黄10g、何首乌20g[7]

2.1.5高脂血症之气滞血瘀

此类型患者可以使用舒肝祛脂胶囊,此药品于治疗高脂血方面能够促进患者血脂代谢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目标。其内主要中药组成有郁金、红花、柴胡、海藻、枳壳、三七、猪苓、女贞子及山楂等。除此之外,血府逐瘀胶囊于治疗高脂血方面也有较好作用,它可以帮助患者止痛行气、化瘀活血,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3.中医治疗之外治疗法

3.1外治疗法之穴位埋线

于患者的中脘、足三里、天枢、丰隆穴位中做埋线处置,给予患者使用药品埋线,1次/周;同时口服血脉康胶囊,2粒/次,2次/天,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血脂水平有良好转变,且治疗期间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治疗后,疗效维持时间相对较长[8]。痰浊阻遏型患者所用穴位即天枢、脾俞、中脘;阴虚阳亢患者使用关元、肾俞、气海;气滞血瘀患者使用膻中、膈俞穴位埋线处置,此疗法于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较好效用。

3.2外治疗法之针炙疗法

部分高脂血症患者身材肥胖,此时给予针炙疗法,所起效用较突出。针炙所用穴位即下脘、关元、中脘、带脉、气海、维道、五枢、风市、足临泣、三阴交及足三里,治疗标准即1次/天,一次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一次针,五个星期为一疗程。通过此疗法,患者的TC、TG均有所下降[9]。由此可见,针炙疗法于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有显著效用。

4.0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新技术及方法

随着大数据、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快速发展,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中也融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10]。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的发展,以及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创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研究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微RNA是指编码之外的RNA,其长度约是18~25nt,其作用是可以令靶基因的3´与自身相结合,从而起到控制翻译,或者对稳定下游信使RNA起到影响,并作用于目标基因表达方面的水平影响[11]。高脂血症于中医方面的主要证候即高脂血症痰证,就目前稀有的相关高脂血症痰证实验可以得知,脂质低谢与微RNA-370、微RNA-33、微RNA-27、微RNA-122等均有较密切的联系。微RNA可以做为药物靶点应用于临床治疗高脂血症中,中治疗过程中,可以组建相关网络图,以使中医药研究高脂血症过程的准确化、整体化、网络化;网络图可依据中药-药材活性成份-微RNA-多种微RNA-蛋白质多种-多样化细胞作用-疾病治疗方案。

基因芯片技术通过杂交测序方法研制而成,可使待分析样品与芯片中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互补杂交,从而确定靶核酸的序列和性质,并对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进一步生物学分析。基因芯片技术系统、全面、高通量的优势与中医药多靶点、多效应、整体观的理论具有同一性。该技术在中药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和抗衰老3个方面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张妮等采用PCR array技术探讨丹参酮Ⅱa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蛋白及胆固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控脂蛋白及胆固醇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的变化,其可能机制为Abca1、Cyp7a1、Hmgcr、Insig2、Lcat、Ldlr、Lep、Pcsk9基因与SREBP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12]


结语:

综上所述,高脂血症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效防治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另外,高脂血症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还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疾病。。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相较于西药疗法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能够促使高脂血疾病得到显著治疗,且中药疗法能够有效抑制西药引起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云,梅玉荣,许海霞.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8):1397-1398,1538.

[2]向文秀,简爱萍,张继红.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0):137-138.

[3]安娜,曹昌霞.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5):30-32.

[4]司富国,李萌萌,司季青, 等.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证候和方药分析[J].中医研究,2016,29(10):55-58.

[5]陆新.调气祛湿汤治疗高脂血症47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8):62-64.

[6]罗银生.温肾化痰方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脾肾阳虚高脂血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1):200-201. 

[7]宁澄."芦黄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高脂血症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12):31-32.

[8]马贵萍,章怡祎.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4):2116-2119.

[9]陈柳丹,易伟民,陶彦谷.针灸对肥胖高脂血症血脂影响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5):464-465. 

[10]王栋先,王中琳,王新陆.血浊理论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探析[J].天津中医药,2020,37(10):1095-1099.

[11]彭丹虹,王燕萍,刘晓琪(综述), 等.微RNA对高脂血症痰证脂质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21):4165-4169.

[12]张妮,贾连群,宋囡, 等.基于PCR array技术探讨丹参酮Ⅱa对高脂血症

大鼠肝脏脂蛋白及胆固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57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