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虚无主义倾向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虚无主义倾向探究

王文君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价值虚无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危机,并影响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青年是民族的未来,青年学生价值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有效建构价值共识,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积极引导,让当代青年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

关键词: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虚无主义;价值共识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价值观念的权威性逐渐丧失,新的价值观念还未能有效的确立,多元价值并存,各种矛盾凸现出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价值虚无主义便是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青年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处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包围之中,自然无法摆脱价值虚无主义的影响,精神世界出现了巨大挑战,价值虚无主义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生活所面临的危机。

一、价值虚无的现实表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价值虚无主义表现越发明显。宋德孝认为价值虚无主义首先表现为个体价值观念的扭曲,社会价值秩序的失范,由此渗透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导致“最高价值”的偏离,并且伴随着信仰危机和对主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质疑[2]。韩升指出价值虚无主义在当下呈现出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具体来看,表现为封闭自我的价值私人化状态、解构权威的价值怀疑状态、以客观的物的标准衡量价值的价值物化状态、价值信仰迷失的状态[3]。刘宇认为价值虚无主义在心灵结构上表现为功利价值的独尊、规范价值的贬损、终极价值的衰微[4]。总体来说,学界对于价值虚无主义表现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但其中不乏相通之处,价值虚无主义的基本表现应从功利主义、规则意识、终极价值三个方面分析。

(一)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即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时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为尺度,否定一切绝对价值观念。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也不断渗入我国社会,中国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阵痛”。当前,一些大学生把大学教育当做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踏板,专业选择时带有功利性,甚至在之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抱着实用为先的态度,对与就业无关的课程懒散应对;一些大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要求有所收获,没有“奖励”的活动不参加;部分大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来进行人际交往,以交往的结果和效益来决定交往层次,这些均是大学生功利主义的表现。

(二)规则意识

规则一词本身包括法律规则和道德规则两个层面,法律规则即用法律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道德规则是人们约定俗成、潜移默化的法则。规则意识是人们对于规则的理解与认知,并外化为自己行动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必须了解与遵守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缺少规则意识,社会便会陷入混乱和失序。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高等教育,对规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还不够成熟,往往存在着对规则认识的尚不完全、规则遵守的知行不一、规则评价的主观至上的规则意识淡薄表现。在高校内,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剽窃抄袭等行为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也不容乐观。

(三)终极价值

终极意为“最终,最后,是指事物发展达到极点的状态。”就此来看,终极价值即最高、最终的价值。在尼采那里,“上帝死了”使得人类最高价值丧失,基督教信仰破灭,社会出现精神危机,“上帝”便意味着终极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追寻的终极价值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需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终极价值亦是在人类的价值取向中居于统领地位,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终极目标与信仰,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根本意义的探寻。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使得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神马都是浮云”、“我差不多是个咸鱼了”、到以“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间歇性凌云壮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积极废人”等词汇的流行,游戏人生的调侃态度逐渐腐蚀着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人追寻人生意义的思想也越来越衰微,“拒绝崇高,告别理想,活在当下”成为无数人的思想标榜,彰显着终极价值迷失的危机。

二、总结与讨论

由于对社会生活认识不足以及心理还不够成熟,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迷惘与困惑,容易走向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特别是受到价值多元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张扬个性、宣扬自我,导致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日益明显,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规则意识淡薄、终极价值迷失的状态,对此,必须加以引导与重视。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主观自觉性,但在个体与群体、社会间的交往互动中会逐步形成共识,即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相对于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而言的,指人们对于价值问题的一致意见和态度。哈贝马斯与罗尔斯均探讨过实现价值共识的可能: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理论认为只有统一交往行为规范才能消除交往主体的偏执所带来的交往片面性,他强调不同主体在话语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在思想与精神上达成共识;罗尔斯则提出在社会中寻找一种重叠共识,通过学习和理解使政治正义观念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持,借此来维护社会稳定。

价值领域的多元冲突呈现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表现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态势,人们失去了普遍性的、永恒的价值,这种现状折射出来的价值虚无主义危机,正需要凝聚价值共识,探索一条新的思路。要使价值共识成为可能,首先要处理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把具有特殊利益要求的个体立场转换成公共理性的立场,而公共理性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选择,青年学生共同价值的体现,必须具有广泛代表性。其次,面对仍然存在的价值冲突,必须坚持程序正义来保证实质性的正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国家治理的合法性来捍卫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增强青年学生对公共意识的认同感与敬畏感,为公共理性运行提供程序保障。最后,价值共识既可以自发的产生也可以自觉地建构。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这是党和政府对社会价值共识的高度概括。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有效整合社会价值观念,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在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思想行为等方面彰显效用,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凝聚价值共识。无论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价值取向有着怎样的选择与理解,价值共识都是其必要条件和组成部分,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遵守价值共识,由此来抵御价值虚无主义危机。



参考文献

[1]刘雄伟.马克思与虚无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93-98.

[2]宋德孝.从抽空精神世界到僭越最高价值——当代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危害及实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55-59.

[3]韩升.价值认同视阈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无主义批判[J].长白学刊.2017(04):39-44.

[4]刘宇.论当代中国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及其超越[J].道德与文明.2014(03):99-1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0.

[6]德.奥列·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M].王立秋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