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0
/ 2

中职哲学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探索

俞小珍 王剑平

浙江省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3118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作为一名中职思政课教师,如何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和思想元素,运用课堂发挥其育人功能,笔者在任教的《哲学.生活.职业》课堂中,进行了“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

  1. 思政教育+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所谓学生实际,就是指中职学生的年龄、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所谓思政教育+学生实际,就是运用哲学观点和思想有机渗透思政教育,让思想政治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和思想之中。

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着力点。 在哲学课堂中,在渗透思政教育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应该是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问题教育的针对性,让教育之水有“源头可寻”,让教育之河有“石头可摸”,这样的教育才会淡化教育的痕迹,才会“润物细无声”。

例如,针对某些学生的“幸福观”问题,我在讲述世界观的概念时,特地让学生们谈谈对“幸福观”的看法。让学生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后,告诫同学们,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幸福,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反对盲目的攀比,如比房子的大小,比车子的档次、比父母的穷富。

再如,针对某些学生生活懒散,从来不洗衣服不干家务活的现状,我利用下图在讲述“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时,讲到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作用时(如下图):劳动促成了人脑的生成、促使人思考问题、产生语言,趁机小结:劳动的作用十分巨大,不劳动的下场就是与猪一样懒一样胖一样笨。同时又试探,你在家劳动吗?你在家洗衣烧饭吗?在同学们的举手统计中,我一方面表扬平时参加家务劳动的先进,同时又告诫平时衣服带回家“孝敬母亲”的同学,从这周开始自己洗衣服希望还能帮助父母洗衣服。


  1. 思政教育+专业特点,增强教育的职业性

所谓专业特点就是指各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和适合就业的岗位

特点。因为每个专业的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就业的岗位是不一样,所以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要因专业施教。

例如,我在学前教育专业讲“规律的概念及其特点作用”时:

规律的特点是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本来不存在的一个规律,但也不能改造或消灭正在起作用的规律。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我乘机教育学生,作为将来的幼儿老师或早教老师,我们也要懂得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接着反问:幼儿智力发展的黄金时间是几岁?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我告诉他们:出生到6岁都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从2岁到4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间。这个阶段可以很好的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这时候可以让儿童模仿大人,或者动画片里面的简单对话,学习一些简单的儿歌,或者背背唐诗,小孩子掌握得特别快。据我爱人讲,暨阳高中原校长的外甥女今年六岁,已经会背6000多首唐诗。

在这个阶段,你让他学习的知识他都会铭记终身,同样,如果学到的不良东西也会铭记。特别是这个阶段容易形成或良好或不良的习惯。

如果你家里或邻居有一个小孩子,每到周末的时候你去实验一下,让他背背儿歌或唐诗,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样做,可以为你今后做一个优秀的老师打下职业基础。

  1. 思政教育+信息技术,增强教育的生动性

所谓的思政教育+信息技术,就是指哲学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发

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如视频、音频、电视镜头这些运用声音、图像、色彩生成的画面特别行动特别真切,学生也特别喜欢,所以达到的思政效果也特别明显。

如在讲到意识的作用时,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为了让学生明确正确的信念和目标,也是正确的意识,它对人生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笔者插入一个生动活泼的视频:杜兆泽川的演讲《yes,l can》,讲述了他的梦想及为之奋斗的行动。他说他要做一个领袖一样的伟大人物,对此信心满满。因为之前他实现了他四岁时树立的第一个目标:到六岁时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用行动一步步去奋斗。他每天到长城去做志愿者,为外国游客做翻译,结果两年后,他真的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看完了这个视频,我问同学们:“杜兆泽川的梦想是什么?”

“领袖一样的伟大人物”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能实现吗?”我又问。

“能”,又有些同学坚定地回答。

“他四岁时有个小目标,是什么?”我问。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同学们回答。

“结果实现了目标,对吗?”我继续反问。

这里的目标,信念就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下,我相信杜兆泽川一定会实现他的伟大目标。相反,我们好多同学学习成绩提不上去,是不是思想上有些错误的意识呢?请你反思一下。

这样的思政一举两得,既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每个人必须要有目标。

  1. 思政教育+情景案例,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5fd1b7cf98767_html_7276c39a56dcd5c4.png
在传授哲学知识的课堂中,穿插故事或情景,是中职学生的最爱,因为它能让学生直观地得到信息,让学生想像和思维。哲学课堂中思政教育最高的境界是自我教育,而学生自我教育的达成教师最有力的手段是借助故事或情景,将思政教育的意图隐含在故事或情景案例中,从而让学生在故事或情景的呈现中慢慢吸收,慢慢体悟,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讲因果联系方法论的内容中,笔者用PPT打出了如上图的情景漫画图,让学生阅读和思考:上述每一幅图的意思是什么?结果和原因各是什么?暗示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样的情景学生无疑是喜欢的,吸引力也是强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

五、思政教育+人格魅力,增强教育的可信度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课堂上思政教师的语言力作用是有限的,最终依赖于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依赖于教师的身教。如果有一天教师的言传得不到身教的兑现,教师的威信可一扫而光,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从此言传的力量大跌眼镜。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孝”,自己首先是个孝子;教师讲诚信,自己首先是个诚信的人;教师讲关爱,自己平时就要懂得去关爱学生。教师是充满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辐射给学生。

参考文献:

中南大学李满春《教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