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物权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1
/ 2

幼儿物权意识的培养

李保华 熊玉敏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南湖学校,湖北 荆州 431900

【摘要】

培养幼儿的物权意识,让孩子明白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哪些东西是共用的;懂得在日常活动中要遵循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别人的东西别人做主、共用的东西先拿到的人做主的原则;帮助幼儿理解借还的概念,鼓励孩子主动分享,培养孩子对物品进行定置管理及时复位以及定期整理的好习惯,让幼儿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关键词】 物权意识;敏感期;主动分享;良好习惯  

四岁佳佳今天被请家长了,原因是她多次把学校里的玩具藏在衣兜里带回家,今天被要求返回带走的玩具时,她不仅不答应还嚎啕大哭。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屡见不鲜。幼儿年纪小,对于物权概念没有清晰地认识,出现上述问题实属正常。但作为父母,切勿因此置之不理,认为大点自然就好了,其实幼儿的物权意识自出生就开始了:

年龄段

物权意识特征

0~1岁  

意识不强,没有我的东西概念

1~2岁

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

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3~4岁

正确引导可分享

4~5岁

共用的东西也是我的

5~6岁

可主动分享

所以按照幼儿物权意识的发展规律,对幼儿物权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如果家长掉以轻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所谓物权就会毫无意识,在人际交往中就会要么就如前文中的佳佳对别人或共用物品缺乏边界感,觉得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你要我还回就是你不对,显得自私不讲理;要么对什么东西都不爱惜,爸爸的手表、妈妈的项链等贵重物品都可以随意带到学校或者外面任人玩拿,导致物品损坏或缺失,给家庭带来财务损失;同时物权意识不强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不懂等待、谦让和分享,很容易与其他孩子产生冲突,影响孩子的“朋友圈”;而始终忍让的孩子因为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物权,也会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进而对人际交往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此物权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孩子性格的自尊自立,是孩子成长独立的重要一步,家长必须重视幼儿物权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的物权意识?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哪些东西是共用的。

比如在家里,给孩子设置专属的房间和区角。孩子专属的东西大到书桌椅子,小到玩具、毛巾、牙刷口杯、睡衣等,买前都要听取孩子的意见,买后要特别标示,比如:给孩子的被子缝上名字,把孩子的房门贴上星星......并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你可以把它放到你自己的地盘,你的东西只有你能动,别人要动必须经过你的同意。

同样,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对别人的东西,哪怕是爸爸妈妈的东西,没有经过爸爸妈妈允许,也不可以随意翻找或拿走,动用之前一定要经过爸爸妈妈同意。

对于共用的东西,如学校里的玩具、图书以及小区里的滑滑梯等游乐设施,参照蒙台梭利教育原则教育孩子:谁先拿到谁先玩,没到你就排队等,要想一起玩,必须征得对方同意或等别人不玩了再拿来玩。

其次要帮助孩子理解“借”和“还”的概念,鼓励孩子主动分享。

幼儿年纪小,看到新奇、好玩的东西会本能地希望占用,如果欲而不得,孩子就会出现抢夺、撕毁东西的现象,更有甚者会把物品偷偷带回家如前文的佳佳。面对这种情况,对于抢夺的孩子,父母要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要问过主人的意见,主人同意才能玩,不同意可以拿东西换着玩,要尊重物品的主人。如果孩子出现前文佳佳那样的情况,首先要坚定地让她把带回家的物品还回去,并要她向小朋友致歉,而且要严肃地跟她谈话:不问自取视为偷,偷是绝不允许的行为,再出现偷的行为是会受惩罚的。而对物品的主人,家长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明白,把东西给借别人玩并不表示东西不再属于你,只是暂时借用,别人会还的,最后你还是可以带自己的物品回家。如果孩子还是不同意,积极引导孩子可以向对方提出交换玩具玩的请求,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鼓励孩子主动分享。

其三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不做“熊家长”。

世上有熊孩子,也有“熊家长”:一种家长为了面子会强迫孩子分享。今天小丹妈妈的领导带小客人到家里做客,小丹妈妈为了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当小客人和小丹发生争执时,小丹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将小丹的玩具拿走让小客人随便玩,走的时候还不经小丹同意就将她喜欢的玩具给小客人带走了。这就是典型的双标家长:一边说你的东西你做主,另一边马上又将宝宝的东西随意送了人,如此自相矛盾的言词如何能让孩子信服,次数多了,你再说什么,孩子心里就会想:上次你就骗人,这次估计又要骗我,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其次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强迫孩子模糊自己的边界,破坏孩子的自主权。让孩子觉得什么我做主,最后还不是你说了算,那么到时候即使你说这是他自己的东西,孩子也不敢确定,他会学着看你的眼色行事,慢慢地孩子就不会那么自信地去保护自己的东西了。边界模糊,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不了主,这种认知会使孩子缺失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自信和行动力都比较低,自卑且怯懦。所以在遇到孩子不服从“分享”的指令时,家长不妨先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允许孩子不分享,因为物权意识萌芽的关键期,保护好孩子暂时的占有欲,培养好的正确的物权意识,比盲目的让孩子学会分享来得更为重要。

另一种家长特别喜欢故意逗弄孩子。比如在宝宝吃零食的时候逗引孩子,让孩子给他吃,孩子不给就故意羞他你真小气;如果宝宝给他吃,他又说开个玩笑,我不吃,这两种行为都是绝对不可以的!第一种行为用道德绑架孩子分享,不考虑孩子物权意识敏感期的不同,武断地给孩子贴标签,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第二种则拒绝接受孩子的分享,让孩子感觉失望,孩子就会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认为你要也只是开玩笑的,不是真的要吃,所以即使说给你吃也只是假装的,这样容易让孩子习惯假分享。再有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高兴地接受孩子的食物,并给予肯定,方便地话还可以拿些食物与之交换,让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

其四要求孩子将物品定置管理并及时复位,家长不得随意挪动或丢弃孩子的物品。

一是要求孩子将物品定置管理,每个物品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不能今天放这,明天放那,便于寻找。比如要求玩具必须放在玩具柜里,口杯和牙刷要放在洗漱间,毛巾用完了要挂在水池边等等。二要孩子使用完某件物品后要及时复位,不能随意乱放,也不能指望家长帮他收。规定一次不及时复位,就将这件物品收起来禁玩一周,还不改禁玩时间延长一倍,直到习惯养成。三是孩子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要积极支持配合,自己不能随意挪动和使用孩子的物品,要用也必须先征得孩子同意。更不能自己觉得某个物品旧了坏了不能用了就随意丢弃。

其五指导孩子定期整理,培养孩子的独立习惯。

对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对家里的物品定期收纳整理,分类造册,把所有物品都摆放有序,让其保持干净整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其次要指导孩子参照自己的样子对自己的东西进行定期整理。孩子年纪小,起初家长要指导、带领子女定期整理他们的物件,然后分类摆放。但是家长只能带领和指导,不能包办,哪怕孩子哭闹或者拖拉得时间很久,家长也要耐心等待,鼓励他自己来。当他们能够独自完成这项工作时,家长就可以放手了。

做好幼儿物权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爱,减少幼儿对父母的依赖,帮助他们独立自主。而且在孩子专属的独立空间,孩子在使用、保管他的物品时,更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当孩子这些习惯养成后,家里将会多个“乖宝宝”,少个“小魔王”,想想都开心!家有“小魔王”的家长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