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2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

陈宏意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350007

摘要

  高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一种新形式。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以创新教育概念为基础的创新教育机制,由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主导,以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各组成要素的作用并使之协调运作, 构建起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本文由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理念入手,从国外教育模式吸取经验,探讨如何健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希望借此为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建设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素质越来越成为各国国力发展的关键和着力点,由此,人才的培育也必然成为国与国之间多方位竞争的平台和切入点。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将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新的时代使命。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创新教育之路, 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必须直面和努力践行的发展理路,更是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创新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的高等教育形式。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人才培养的人本化理念

创新教育的人本化, 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所在, 也是创新教育的功能体现。人才培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以其他物为本的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传统教育一直是以官场教育的主导,以名望和官阶为基础,这个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真正的教育中,分数、排名、文凭、学历、职业、待遇,仍然比人自身的完善更重要。他们是嫉妒、崇拜、追求、信仰和竞争的对象。 选拔人才更注重的是客观分数, 人员录用过重学历不重才识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做法显然与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应该看到, 以谋生为目的的教育发展为以人的完善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创新教育正是针对功利教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短视, 力求超越眼前的困境, 追求富有人性的价值目标, 它不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劳动者, 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教育回到人本身” , 这就是人本化教育理念的目标、宗旨和任务。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理念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多元化培养理念。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因材施教,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人才的创新培养。在高职院校实施立体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共同要求,建立第一层次的基础公共教育,按照二级学科建设基本职业培训平台,并建立符合职业定位的三级职业培训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课程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压缩、增加课余时间、减少必修课、延长选课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重视跨学科教育研究,提高人文教育质量,为创新型学生活动提供富有见地的人文信息,实施主体教育和小规模教育,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学习。这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普遍性与适宜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一般性与个别性相结合、教育的创造性。


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

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是影响创新教育实施效果的首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研究部门,对创新的意义、内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作了许多探讨,但这种探讨对基层高校的实践影响不够、指导不够,许多基层的教学单位,尤其是教育的一线实践者—教师,创新改革的意识不足,部分教师仍抱着原有的教材、讲稿,按照既定的模式、方法照本宣科,在今天的课堂里用昨天的知识教授明天的学生。似乎教育界的各种讨论和呼声只是教育研究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国家调整教育方针,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好象只是政府行为,教师照旧上课,行政人员照常上班。这就造成了上面紧锣密鼓,下面不动声色;上面兴师动众,下面风平浪静;上面“兴衰存亡”,下面按部就班的不正常局面。整个教育界只有实实在在地议创新、论创新、思创新、想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部门到基层高校,都能朝着同一个既定目标,勤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教育才一会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呼声,而真正成为一种行动,一种过程。

三、国外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启示

(一)转变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

从过于狭隘的职业培训到加强高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进一步扩大专业素质教育,加强经费投入,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课程改革,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广泛交叉互学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多学科、跨学科课程,剔除陈旧知识,增加新知识和现代科技含量,普遍优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

(二)建立具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全学分制,改革常规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择课程,允许提前考试或延长学习时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过程。

(三)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改变原有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个人评价方法,明确界定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质量和创新能力,通过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包括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科学技术竞赛、发表科技文献、科学技术发明专利等。

四、健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扩展培养目标

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对我们的培养目标有清醒的认识 ,明确我们究竟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任何时代的学校培养目标都有其基本稳定的东西 ,但同时 ,任何时代的培养目标又有侧重的方面 ,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方面。 由此 ,学校的培养目标 ,准确地说是好的培养目标 ,应是基本素质和时代特征的结合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只有通过培养大量的这些人才,中国才能走上日益激烈和一体化的竞争道路。

(二)改革课程结构

实施创新教育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扩大教育系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自力更生的教育环境。学习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理念为基础的创新和技能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内容 ,而且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能力。学生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或是按个人兴趣选择课题 ,进行社会调查 ,查阅资料 ,再加以分析、归纳、总结 ,写出调查报告和论文。在这里 ,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参与调查、研究、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新课程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纳入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鼓励在更接近生活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教育,同时向他们灌输知识基本文化知识。学生基本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应有的责任感等。这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结论

新世纪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对教育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在 20世纪末为《世界教育报告》所写的序言中所说: “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因此,从国家和国家发展的角度以及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是紧迫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试论高校管理教育创新》,袁勇志等,《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12期 .

  2. [ 2] 叶平. 创新教育 解析 [ J] .新华 文摘, 2000,(3).

  3. 刘克利.高校必须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主体 [ N] .光明日报, 2003-7-3.

  4. 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 [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51.

  5. 赵中建.美国 80 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9).

  6.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创新教育及其主要途径》,陈尚云著,《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7. 严建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G.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8. 曲学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丁〕.职教论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