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与引导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2
/ 3

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与引导对策研究

赵宝玉

山东省邹平市黄山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滨州 256200

摘 要:在互联网普及的网络社会,青年是互联网中比较活跃和深受其影响的一个群体。他们在网络社会获得多元思想文化创新发展上的无限空间,但同时,其根本价值取向———理想信仰———的形成也遇到空前挑战。中国青年被赋予很大期望,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生力军, 这一群体理想信仰出现的巨婴化现象, 日益引起社会界、心理界与教育界广泛重视。

关键词: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与引导;对策研究

一、网络社会时代青年信仰风险的特点

网络社会就如一把“双刃剑”, 在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在通过这种高速、无形的信息传递方式限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虚拟的网络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孤立了社会中的公众个体, 引发了诸如孤独、网癖、网恋、网络诈骗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代表当今社会发展潮流与趋势的青年群体中, 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网络社会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青年的认知、情感和心理, 并直接作用于青年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

 1.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主体虚无主义态度,催生了青年政治信仰的摇摆性。身份隐瞒是当前网络社会交往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当然一个网络代号也带来聊天便利性和安全的感觉, 身份虚拟化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每个网民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ID, 交往者也总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虚拟身份同他人进行交往。网络社区中, 一个女人创造了一个男人的身份, 一个高校学生声称自己是网络专家, 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说自己是年迈的老人, 这样的事情在网络出现, 对网络社会秩序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这样就给很多上网者加上了一层阴影:对方的身份是不确定的。人们虚拟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一方面自己在一个外衣的掩盖下可以发泄个人情绪包括对现实社会中的不满、对某些现象的态度等, 扮演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 完成个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多重人格的展现。无可非议, 网络的存在的确突破了由于现实社会中时空及个体身份确定所带来的种种限制, 使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但是, 也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为一些网民进行某些不正当活动提供了便利:恶意虚拟、掩饰自己的身份, 对别人进行欺骗, 而这种随意地欺骗导致人们对网络的不信任, 进而引发的不安全感使网民们更加注意伪装自己, 这样就形成了网络社会虚拟性的恶性循环, 在网络世界中“光鲜外衣”的掩护下, 如果不对人们的这种行为与方式加以控制, 人们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大, 欺骗就会越来越多, 网络社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也就越发严重。正是由于网络社会的无政府主义、 虚无主义政治主张,导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活的话语混乱和精神危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他们所推崇的无政府主义是“不会持久不变地忠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任何一种思想形式,也不会持久不变地反对他们”。[1]这种对任何政治主张都抱以怀疑的心态,长期在大学生中传播,必然会引发少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不到位、不及时,必然会催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摇摆性。他们没有信仰,信仰缺失。

2.网络社会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和趋利性,助长了青年政治信仰价值评判标准的功利性。网络社会是数字消费社会的产物,存在这一消费社会中的任何对象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买卖,产生利益。这种基于商业利润的导向,必然会导致许多大众文化产品中道德内涵和社会价值的淡出和丧失。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可以不分种族全球共享等特点, 这种开放性导致信息混乱, 文化渗透, 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根源。互联网的普及, 使信息的传播失去了国家和地域的约束, 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 由此, 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冲撞与融合成为可能性和必须面对的事实。长此以往,必然会使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消费文化在青年信仰中占据市场, 部分青年也必然会把物质生活上的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追求名牌、金钱至上,导致价值信仰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个人利益最重要,跟他们谈理想和未来是没有用的,部分青年在学习选择、政治追求、就业期望方面都表现功利化倾向。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功利化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呈现的功利倾向。多数大学生重视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 相关调查表明, 实用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用性比较强的知识是他们着重考虑的学习内容, 而一些外在表象无实用价值的知识对他们来说, 简直是耗费时间, 根本不愿意去学, 甚至大量逃课。他们认为有些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等毫无价值, 对工作无直接联系, 倒不如借此时间去学习计算机、英语以及用人单位重视的各类资格证书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 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呈现出功利倾向。政治追求上的功利化倾向。不少学生在政治问题上多以经济眼光和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 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务实, 如很多大学生将党组织视为达到自己功利目的的一块跳板, 并非是思想境界提升所为。此外, 他们参加政治学习的目的, 也主要是想通过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并向党组织靠拢, 为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添加砝码。可以说, 他们的政治追求大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为。

3.网络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商品化和趋利性,助长了青年政治信仰价值评判标准的功利性。

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是及时行乐的。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里的影响表现为部分青年符号化消费、品牌消费倾向。青年正处于角色转换频繁、自我角色定位的发展阶段,在消费上,他们希望借助品牌、个性、前卫、时尚、新潮的消费来展现自我的个性和成熟,网络信息时代,青年对消费信息的获得快速而便捷,对许多时尚品牌如数家珍,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它们越来越认同广告中所宣传的品牌是身份的象征,不知不觉中接受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新观念。首先,超前消费是青年由于受消费主义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新消费特征。有的青年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高消费,用高消费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消费过程情绪化,把占有、享乐消费品当作弥补自身精神空虚的手段。其次,青年的幸福观已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不少青年把拥有金钱和物质享受理解为幸福本身。还有部分青年把获得金钱、享受生活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将个人拥有的金钱和享受条件视为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少数大青年完全依赖父辈创造的财富, 安于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少数青年的精神需求层次低, 偏向畸形, 追求金钱贪图享乐之风在校园内不断蔓延。“钱有两戈, 伤尽古今人品。”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有的青年把升官发财视为人生的追求, 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生价值大小, 价值取向走向功利化、边缘化。同时,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青年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 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 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 人情消费向大人看齐。从中可以看出, 他们希望过上幸福美满、饶有情趣的生活, 但是又没有自觉地把这种幸福生活与自身的努力劳动联系起来, 应该是乌托邦式的自恋。

二、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的原因分析

在网络社会时代,青年生产生于控制型家庭, 是“智商培养”为主, 社会“精英培育”导向的产物, 是家庭、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发生偏差的结果。“青年”青年十几年来习惯于被“安排”、被“布置”、被“众星捧月”, 在大学“宽松”“自由”的求学氛围中突然转由自己“安排”和“规划”生活, 有的能够尽快度过“迷茫期”, 从而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统筹时间精力打好基础, 从容步入社会, 也有的青年无法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努力突破“迷茫期”, 沉迷于娱乐、电子游戏等“放松性”活动中, 沦为巨婴大学生。

1.独生子女的后遗症导致青年的信仰风险。青年基本上全是独生子女,自我、自私,缺乏责任感。生活条件优越形成的高傲孤僻心态。喜欢独来独往, 过分强调个人建议;对新集体、新环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一定距离, 冷眼旁观;不喜欢与人分享快乐……这一切无疑都不利于青年大学生从“家庭温室”顺利过渡到大学集体生活环境。失去依赖后产生的恐慌感。当异地求学一朝成为现实, 他们的心境并没有来得及与环境的改变取得同步转变, 自然产生了对新集体生活的恐慌逃避心态。青年从全家宠爱的焦点“小皇帝”到今天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天之骄子”, 缺乏像上几代人那样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 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的一面。在个人道德方面, 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 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缺陷。一是自私自我心作祟。自我的膨胀是青年产生理想信仰风险的直接原因。独生子女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们始终把个人的目的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第一位置, 天下虽大, 唯我独尊, 达不成我的目的绝不罢休。什么道德法纪、社会良俗, 都是纸老虎, 统统是挡我者死。这是典型的独生子女心态, 一种不理智不成熟的心态。长期生活在和平富足环境里的某些人, 没有集体观念、缺少他人意识、只有膨胀的自我, 古人云:“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二是长期的习惯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独生子女的表现并不是偶然的爆发, 应是一种有恃无恐的惯性所为。总之, 是习惯成自然。然而更为可怕的是, 独生子女对自己的这些习惯已然熟视无睹。养成了习惯, 在任何场合做出任何别人认为出格的举动也就不足为怪了。三是内外约束的缺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内外的约束, 就像一棵没有人打理的小树, 就会长得张牙舞爪。

2.中国式巨婴现象导致青年的信仰风险。巨婴现象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中国目前的教育功利化,导致年轻一代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很差,盲目从众心理严重。青年的巨婴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巨婴的意思是, 一个在身体上已经发育的成年人, 却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行为。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从不考虑自己的言行对别人可能造成的影响;他们喜欢人身依附, 使自己成为别人的一部分, 缺乏独立性, 只求索取没有奉献, 缺乏基本的道德和良知;[2]在社会交往层面, 把别人的施与和帮助视为理所应当, 无法付出爱或享受爱。“中国大学生巨婴”这一群体, 非常自私, 只索取不付出,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法律意识, 公民意识, 道德束缚, 把父母的付出, 别人的帮助, 视为理所当然, 丝毫没有感恩之心, 把自己当成国家和社会的婴儿。[3]首先,性格天真, 十分自恋。这些巨婴青年在处事方面往往显得非常地天真。一方面, 他们长期受到家庭保护, 缺乏独立生活与他人相处的机会, 对人与事的认识较为简单, 认为自己还是家里的小宝宝, 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自己多做些让步;另一方面, 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 与他人的处事方式格格不入, 容易彼此产生纠纷和矛盾, 要求对方无条件重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否则就会感觉心理失衡。[4]这些“巨婴”青年的心理往往滞留在婴儿时期, 个性非常自恋, 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世界上的所有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分配和安排, 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周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所属品。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脱离现实。其次,个性偏执, 脱离现实,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家庭而言, 多数民办大学生为独生子女, 父母过高的期望给青年造成了很大压力, 父母过分的关爱, 无休止的唠叨更给他们增添了不少烦恼, 可见, 父母过高的期望与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年偏执的重要的家庭因素;[5]就内因而言, 不能正视自身成长的经历, 不能认同社会竞争以及遇到困难挫折, 不能有效地自我调控是造成部分青年偏执、敌对的重要原因。最后,缺乏社会责任感, 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漠不关心。青年“巨婴”的视界和阅历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相对局限性, 使得他们相对而言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 对个人命运、前途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认识有一定模糊不清。看不到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其就业乃至一生事业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也就逐步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应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消极影响导致青年的信仰风险。这是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些年轻人没有思考能力,又没有过滤能力,在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很容易失去自我。首先。网络社会缺少有效监控的网络挑战青年的道德底线。互联网是青年了解世界、开阔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网络带给青年很多便利, 也充斥着黄色、暴力信息, 影响青年的健康成长。他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 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 长期下去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恋爱中, 对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产生负面影响。青年通过网络交流时, 使用的身份经常是虚假或者匿名的, 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跟上, 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为寻求刺激或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做出在网络上发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淡化青年网络发言的道德意识。其次,庸俗化、娱乐化的网络媒体误导青年价值取向。当前,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台、网络、手机报等各种媒体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迎合观众, 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台, 放弃了长期坚守的媒体责任, 制作并播出一些庸俗化、娱乐化的节目和广告, 并对“超级女生”、“小月月”、“芙蓉姐姐”等节目和人物进行炒作, 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少媒体播出的节目中还夹杂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大量有害思想, 有的甚至充斥着暴力和恐怖, 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这些“垃圾”节目, 不仅没有发挥舆论引导人的作用, 反而容易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扭曲、侵蚀和消磨。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逐步渗透的西方文化冲击青年的政治信仰。当今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同时, 西方文化也在宗教、历史等方面,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碰撞。面对西方文化的快速渗透, 青年大学生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社会保障健全的表象后, 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 进而对原有的世界观产生动摇。西方文化中的享乐、颓废思想以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 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也造成了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早, 在很多方面发展比较成熟, 经常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 迷惑青年学生使他们以为外国的东西就是比中国好, 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并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迷惘。

4. 急剧的社会转型导致青年理想信仰风险的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出现新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青年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例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导致不少青年学生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特别是一些腐败和分配不公等现象,更是影响着青年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对社会和他人缺乏奉献精神。一些青年在政治上缺乏热情,对靠近党组织麻木冷漠,甚至还有个别青年对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还持有怀疑态度,理想信念模糊。另一方面,浮躁功利的社会现实带来青年理想信仰风险。地沟油充斥着餐桌、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面包车两次碾压女童18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一系列社会问题挑战着人们道德的底线。此外, 农民工为讨薪跳楼、钉子户为抗拆自焚、“我爸是李刚”、“药家鑫”、“郭美美”等相关事件频发, 反映了浮躁功利的社会中存在风气不正、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这些阴暗面一定程度上遮盖了社会发展的成果, 让青年对理想信仰失去了信心。当代青年从小就经历过进幼儿园开后门、过节给老师送礼、同学之间相互攀比, 他们毕业时又发现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压力剧增、生存竞争激烈, 面对高涨的房价、功利的爱情婚姻、高昂的孩子抚养费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不少大学生难以看到希望和前途, 逐渐对社会失去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20页。.

[2]武志红.巨婴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2.

[3]张然.“巨婴”父母的烦恼[J].公民导刊, 2016 (6) :53.

[4]杨雪.论大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J].青春岁月, 2014 (14) :239.

[5]陈萍, 郑罡, 杨江帆.大学生巨婴化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评论, 2018 (4) :89-91.

作者简介:赵宝玉(1972-),女,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黛溪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