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量化考核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3
/ 3

医护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量化考核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陈俊璋 李建强

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 陕西 宝鸡 721004


【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量化考核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中的应用,以不断提高医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医护工作的质量。

方法 首先根据一定目标内容将医护士分为N0—N3级4级,然后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要求结合本科室工作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再将三种管理方法相互渗透穿插进行量化考核计分、月底汇总,按总分分配效益工资。

结果 通过在本科实施医护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有效的激励了医护的潜能,不但使医护的工作、学习主动性增强,而且使医疗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性改善,为科室创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关键词】医护能级管理;责任制整体护理;量化考核;长效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我科应用医护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量化考核相结合方法,在建立医疗护理工作长效激励机制中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共有床位45张,护士定编15名,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5名,助理护士3名(工作未满一年定0级);学历:本科生6名,大专9名。医生定编7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生3名,住院医生3名;学历:本科生7名。

2. 方法

2.1 制订医护人员分级管理项目及要求,做到能级对应

能级对应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根据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岗位和职责,使人尽其才即按工作职能编制人员,使护理人员的资历、级别等与之相适应[1],我们采用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应用的护士分级法根据任职资格和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将医护人员分为N0—N3四级,其中包括学历及经历方面的要求、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分级清晰,职责明确。

2.2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要求,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按分级标准,分组管理责任护士、管床医生,即机动组(P)、责护组(A)、夜班组(N)。设立组长,分组管理,并与量化考核结合,给组长按本组医生、护士量化分值比例进行激励。

2.3 设立医生护士工作量化标准

根据本科室疾病特点及医护人员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量化指标及标准,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确定了医生护士量化考核标准。在标准的执行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分减分的原因明确记录,成立量化考核管理小组,每月由量化考核专管员汇总,量化考核管理小组审核经量化考核专管员及科主任、护士长共同签字确认后生效,形成正确激励途径。

2.4 量化打分

将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量化考核相互结合进行打分,由医生护士个人每日打分,量化考核专管员月底汇总后根据每月得分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具体方法见附表。

3 结果

3.1激励了医生护士工作的热情,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2]: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外部因素,如医院政策与行政管理工作、工作条件、同事关系、工作保障等属于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得到满足只能使员工满意。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内部因素,如成就、赏识、提升和发展、责任感等属于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得到满足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科通过实施医护人员能级上的肯定,责任分工上的明确,再通过量化考核在绩效上予以激励兑现,从而调动了各级医护人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工作主动热情,积极向上。

3.2 优化了医疗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通过实施医护能级管理、责任制整体护理与量化考核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对责任组长、医疗组长和责任护士、医生适时开展社会、心理、人文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文艺术交叉融合,满足病人对多元化护理的需要[3]提供了平台,使得医护人员为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满意,提出了多种服务新举措,一年来我科采取并实施了诸如“个体化健康教育”,“为患者过生日”,“优质护理服务从路径式健康教育开始”“关爱脑卒中患者”等护理服务新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我科多次受到院方患服中心调查的患者表扬,收到患者感谢信、锦旗数面。

3.3 激发了医生护士的潜能,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激励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员工只有受到激励才会努力工作[4],我们实施此方案中注重工作质量,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把评优、晋升等与考核及奖金分配挂钩,使每个医生护士在工作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能够保证各项医疗护理措施及时规范的完成,全年无医疗事故及患者投诉发生,大幅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在院方护理质量评比中连获第一名,在医疗护理三基知识比赛中各能级护士连续全院排名前五名,在上级医院检查中获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讨论

4.1医护能级管理与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量化考核的应用优化了医生护士行为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长效激励机制就是指激励主体采用具有助长作用的激励机制去最优化激励客体的表现,从而有效提升激励客体的工作绩效及其组织的赢利能力的一种激励行为。其中就包括精神激励和薪酬激励等,能级管理是对医生护士通过心理需求的满足适时进行精神激励,责任制整体护理通过有助长作用的激励机制去优化责任护士的表现给予提升组织的赢利能力,量化考核作为奖酬资源是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一种诱导因素。将医护能级管理、责任制整体护理与量化考核联合应用实现了个人能力、价值、及个人利益、组织的赢利能力的有机结合,既改变了医生护士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个人价值提升无益的现状,又打破了凭年龄和资历吃大锅饭的现象,开拓了医护除职务发展以外的职业发展生涯,满足了医护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医护潜能,使医护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以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优化了医生护士的行为,达到了激励的助长效果。

4.2 打造了良好的科室氛围,建立了高效的团队

医护人员按职称、技能等方面按工作要求分配相应的等级岗位,然后在量化考核上纳入能级对应,分级分岗,分组分责、重岗位,倾向于忙、重岗位,倾向于夜班护士、值班医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公开、公正的分配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职责不清的情况,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克服了经验式管理的弊端,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整个科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积极主动地一起商讨优质服务举措,寻求上进,积极向上,培养起了团队之间的亲和力,提高了医疗护理队伍的整体效能,推动我科工作稳步完成。

附表

1.护理质量: 实行缺陷管理,科室3个责任组长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如实记录,并按护理部“护理质量评分表”加分或减分;每月进行小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发生一次护理差错减50分。此项工作也作为对质控组长的考核项目,质控组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每缺少一次检查减10分。

2.护理工作量:按分管病人的数量及质量计算,白班、中班、两头班、责治班基础分30分,夜班基础分50分,责班40分,责主班基础分40分。各班工作须按质量标准执行,未达到质量标准,均不计量化分值。中班与两头班共同处理的工作,分值各占一半;因病人因素两头班、中班完成治疗工作任务,谁完成谁得分。属于带教阶段的按原有绩效点数的80%计算。责任组长、夜班组长、机动组长每月加本组护士量化最低分的10%,二线护士分值为负责的一线护士量化分值的10%+自己量化分值。危重病人每人每天5分、一级护理病人每人每天1分、病人的护理级别以下午5点为准,白天由责任护士登记工作量,并且全权负责本组病人的治疗、护理及各项检查;中夜班由每班的负责人登记工作量,并且全权负责全体病人的治疗、护理及各项检查;此项工作作为对责任护士及负责人的倾斜和鼓励,其他护士暂不记工作量。

3.病员满意度:以人力资源部及护理部发放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为准,以科内患者满意度调查为参考,每2人次点名表扬加30分,点名批评或被评为最差医生护士的减200分;优质护理工作中,收到表扬信提名+30分,满意度排名第一名+100分,积极上报不良事件者+50分,由于服务态度或语言不当、操作技术、管理等方面引起护患纠纷,投诉一次视情节轻重减20-40分。

4.业务学习:鼓励医生护士积极参加科室业务学习、护理查房以及内科系统、护理部、医教科等的学术活动,班外开会本院学习加15分,外院学习加20分,外地学习加25分.

5.理论及操作考核:考试85分为合格,不合格的减50分,院内考试前三名依次加40、30、20分。

6.临床带教:每批学生出科以前有科主任、护士长或带教组长用科室的带教评价表对学生进行书面征求意见。学生点名表扬的每1人次加1分,点名批评的每人每次减2分,被评为最差带教老师的每人次减5分,有2人次提出的护士取消带教资格。

7.其他:每开发一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加100分,突出的好人好事为医院、科室争得荣誉的加100分,每发表一篇论文加10分;在上班期间医生护士之间发生纠纷、吵架,影响病人治疗或在病人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责任人减200分,次要责任人减100分,加班加点(不包括份内工作)班外时间加班不足2小时+30分,大于2小时小于4小时+50分,主管医生护师每上一次夜班加5分,全科医生护士开会不参加的减100分。

参考文献

[1] 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7~38.

[2] 姜小鹰,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M]//姜小鹰,护理管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3] 刘素芳,王丽娟,浅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9~71.

[4] 胡君娥,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2):20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