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三峡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 3

“双一流”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三峡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冯虹瑛 蔡亚玲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中外合作办学[1][2]自被提出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838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73个。除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外,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补充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第三驾马车”,在丰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型人才、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世代”,当今世界也面临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合作办学因其中外合作的形式以及服务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的目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从内部来看,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推出了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双一流”[3]建设规划;从外部来看,国家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4],美国调整对华战略,在高端“卡脖子”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国开始实行打压和脱钩等手段。在如此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也需要与时俱进,走出顺应时代主旋律的道路,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本文将着眼于三峡大学,这一位于湖北宜昌的中部地区地方特色高校,探讨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之路。


一、新时期合作办学大背景

(一) “一带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和平发展的目的,开放、包容、务实地开展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截止2020年1月底,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5]。

“一带一路”倡议,虽然在宏观上体现为国家、地区组织间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但从微观上看,是人与人的联结。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志同道合的“丝路人”[6],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层推进的关键[7]。人才的作用发挥在各个领域。一方面,国际往来需要通晓相关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风俗、宗教、法律以及外交和战略的决策人才。这类人才起到友好合作使者和牵线人的作用,或在规划时出谋划策,或在沟通谈判中有理有节、谋求双赢,或在出现纠纷时化解纠纷。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增进互信,共谋发展,也有助于让世界看到一个友好、大度、包容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巩固双边或多边友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国际往来需要通晓相关项目从前期规划、到中期落地、再到后期管理维护等全方位各个环节上的科学技术专业型人才。这类人才扮演建设者的角色,让项目从战略决策到安全落地,造福一方人民。这让世界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享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实业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国家科技“硬实力”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此,教育部在2016年8月12日,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人才培养指南。


(二)“双一流”

国家于2015年10月24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并于2017年9月21日发布《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发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交涉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开启了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工程。上世纪末,国家为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实现从零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全的跨越,适时提出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到如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高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8],一些高校的部分学科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9],高等教育也基本实现大众化。2018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在校生总规模38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1%[10]。但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确实、重复交叉等问题。在新形势下,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跨越,“双一流”工程应运而生。在管理上,“双一流”建设采取分类建立、引导特色,不仅在一流学科基础上开展一流大学的整体建设,也允许一流学科高校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开放竞争,激发竞争活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实行末期考核,不搞终身制;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统筹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返璞归真于“以学科为中心”,是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这意味着旧模式下形成的“千校一面”、“大锅饭”等落后现象将逐渐被淘汰,高校将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寻求优势互补、交叉合作、特色发展。


(三)合作办学的新机遇

以上两大工程,无疑对合作办学提出了新要求,但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从两大工程的内涵来看,两者相辅相成、自洽统一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而这正符合“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中心”的核心思路;“双一流”建设着眼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战略需求,这也正应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此背景下,合作办学有机会立足优势和特色专业,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的实际情况,充当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先遣队和排头兵,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三峡大学现状

(一)学校现状

三峡大学[11]是位于鄂西宜昌市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原“211工程”建设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合并而来。由此可见,在学校发展的初期,学校秉承了“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方针,经过了二十年的建设,学校已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现阶段,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专业门类齐全。学校目前有20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和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第二,特色、强势专业明显。学校继承发展了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的优势,同时在其他方面重点突破,发展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国家级特色专业。第三,大力发展开放办学。学校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有来华留学生1400余人。目前,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招生,已经建设成为水利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自2015年国家开展“双一流”工程建设以来,湖北省也开始了省级“双一流”工程建设。2018年,三峡大学被省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等三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同时,学校基于自身在开放办学上的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了尼泊尔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别研究,该中心入选了教育部备案中心。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三峡大学从2010年起,开始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学校开办的合作办学项目数量曾于2013年达到8个,目前已经减少至3个,且仅有1项运行良好,如表1所示。

表1:三峡大学中外办学项目

外方单位

专业

学历

现状

英国莱斯特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运行良好

美国孟菲斯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

批准书有效、停止招生

法国瓦朗谢纳大学

艺术设计

高专

批准书失效、停止招生

回顾学校往期及现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学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项目管理相对松散、中外课程设置差异和地理区位相对劣势等问题。一方面,有些问题在中国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中普遍存在:在招生环节,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花钱买专业”的现状:中外合作办学学费远高于普通招生同类专业的学费,但其录取分数线却低于普通招生同类专业。在课程设置环节,中外合作办学也因中西方教育价值本位差异,存在明显不同[12]:中方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学分做了严格规定,强调社会、民族和国家责任感,西方则更侧重个体价值和自由。另一方面,有些问题是三峡大学的自身状况所导致的,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项目管理相对松散和地理区位劣势。三峡大学所在的华中地区的湖北省,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省市,整体发展程度处于劣势。同时,湖北属于高等教育大省,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三峡大学建设能得到的政府支持就相对有限,因此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也相对有限。此外,由于三峡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经验有限,其管理模式仍还在不断摸索中。


三、机遇和发展前景

目前,虽然三峡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偏少、问题较多,不过,从学校的现状来看,特别是结合国家“双一流”工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三峡大学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三峡大学的特色及优势专业明显。学校继承和发展了其前身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的优势,并与位于宜昌的三峡、葛洲坝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单位在教育和科研方面长期保持着深入合作,这使得学校在水利工程、电气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学科有着传统的优势。三峡大学集中力量,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专业的发展策略,与国家“双一流”工程建设“以学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三峡大学入选了省级“双一流”建设工程。同时,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三峡大学本身的水利工程、电气工程和土木工程三大特色优势学科高度契合,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三峡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有1400余名来华留学生,这其中有70%来自“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学校积累的对外交流经验,也将有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基于此,笔者尝试对三峡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优势学科牵头,企业项目导向

学校可以基于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对外交流的经验优势,寻求与学科高度对口的企业的深入合作,与项目所在地区的高水平高校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比如建立定向人才培养专班。基于优势学科,是扩大优势学科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优势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寻求与对口企业的合作、以工程项目为导向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摒弃“唯欧美论”的合作对象选拔标准,而转为与项目所在地高水平院校展开合作,是从“重面子、重宣传”到“重里子、重质量”的务实性转变,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新要求。


(二)技术先行,文化护航的课程设置

优势学科牵头保证了专业技术课程的质量,但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要求不止于专业技术。由于对外工作的复杂性,合作对象所在地的风俗文化,也是必要的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也能在项目框架而非学校名义下招聘到当地优秀的外籍教师进行特定的文化教育。同时,风俗文化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在外方高校进行。对于学生和企业来说,必要的风俗文化课程是双赢的选择。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得到了技术专精且了解当地风俗文化的员工,有助于减少矛盾、高效沟通,推动项目得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三)建立垂直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主体、课程设置等特殊性,注定了其学生各方面管理的复杂性。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人数远少于普招学生,也使得对其的管理可以实行专事专办。因此,可以从学院或者学校层面,对合作办学的学生实行统筹垂直管理,使其与普招学生的管理分离。同时,基于其管理体系的独立性,还可在管理中引入企业、外方单位等多方角色。这不仅规避了把相对复杂的合作办学的管理纳入大学整体管理带来的困难,也可以让合作办学学生的管理更加高效,且保证培养质量。


四、小结

国家和地方的“双一流”建设工程为高校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让高校教育回归于“以学科为中心”,求强求精。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对国家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在此新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三峡大学虽然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方面先天不足、经验有限,但是三峡大学特色优势专业明显,且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因此,学校可以立足优势学科,借助三峡、葛洲坝集团的资源,大胆走去出,寻求包括与境内外企业、高校的一切可能的合作机遇,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中,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丰富学校的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的教学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2004.7.1)。

  3.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5.10.24)。

  4. 陈积敏。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2.26。

  5. 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地国家一览。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4.12。

  6. 朱以才,刘志民。“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联通:要义、角色与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8-14.

  7. 成雪岩。“一带一路”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7:9-11。

  8. 2020—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2020.6.10。

  9. 姜华,刘苗苗,刘盛博。基于ESI数据库的我国“985工程”高校一流学科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8):30-35。

  10.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19-02-27。

  11. 三峡大学官方网站学校简介,http://www.ctgu.edu.cn/xxgk/xxjj.htm。

  12. 钟凯。风险及规避: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J]。 江苏高教,2018(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