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在全方位训练中度过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让语文课堂在全方位训练中度过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李宇东

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

【摘要】现在的语文课堂中,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训练、重讲授轻实践等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效果。本人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些反思与改进教学的实践,认为只有让语文课堂在语文训练中度过,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实效,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全方位训练 语文课堂探索

语文具有工具性,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并能运用这个工具。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在当前减负增效,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的大背景下,让语文课堂在一项项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中度过显得尤其重要。
一、让语文课在“读”的训练中度过
在一节语文课中,读是基础,因为学习语文,任何时候都是从接触别人的语文材料开始的。因而,一节语文课,首先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训练中度过。这个“读”是广义上的读,既包括外在的默读、小声读、朗读、齐读、个人读等形式上的读,也包括理解、领悟等内在的读。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把读的训练贯穿始终,开头有以读通读顺为目的的初读,在形式上陆续采用了小声读、默读、指名个人读、齐声朗读、教师范读等;中间有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在形式上采用了老师指导下的有感情地读、同学竞赛读、换词改句后的品析对比读等;最后有以提升阅读兴趣为目的的拓展读,形式上采用了快速浏览《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读只是手段,最终只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语文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读的训练才算有效。因此,一堂语文课中,一定要把“外在读”与“内在读”有机结合起来,让形式上的读目标更为明确,从而有效训练学生能读、会读、愿读。
二、让语文课在“说”的训练中度过
学生在有效的读的基础上,内心之中会不时有思维的火花在迸发。这时,课堂上就需要有个让学生表现与释放的环节,那就是“说”的训练。通过“说”,学生得到展示自我阅读成果的机会,也让教师得到了解学生读的效果的机会,便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更重要的是,“说”本身就是学生需要训练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说”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愿说和会说。愿说,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自信;会说,就是培养学生完整、通顺、有条理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能力。而这两样,培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说上一说。当然,“说”既然作为了语文课堂的一项训练,就应做到目标明确,避免随意性。
例如,我在教学原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晏子使楚》一文时,就设计了贯穿整堂课的“说”的训练。首先,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晏子这个人物的看法,这个“说”比较简单,没什么标准答案,学生都愿说;其次,在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晏子的能言善辩都表现在哪儿,这个“说”稍难,但找一找课文也能回答,学生回答依然很踊跃;再次,在学生品读几个重点句子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晏子的话究竟巧妙在哪儿,这个问题难度就比较大了,学生需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思考与组织语言的过程才能说,这可以训练学生说有条理的话的能力;最后,我出示了一位外交官对晏子评价的话——“晏子在外交中一味耍嘴皮子,是不可取的。”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这个难度最大了,学生需要引用课内课外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更大知识储备与更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整堂课,学生经历了由易到难、目标明确的“说”的训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真正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度过了一堂课。
三、让语文课在“听”的训练中度过
一节语文课,有学生的“说”的训练,就需要学生的“听”;同时课堂上还少不了老师的“讲”,这更需要学生的“听”。这里的“听”,一方面指倾听,另一方面指听后的思考与记录(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学生向老师、向同伴学习的过程。要向别人学习,就少不了“听”。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可能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听”的训练了——一般意义的“听”很多,但真正意义上的“听”的训练难得一见。个人浅见,要想进行“听”的训练,就必须加强 “听”的课前预设,上课前就有意识地设计好课堂上要进行的“听”的训练点,并在课堂上加以实施。
例如,我在教学原人教版语文第九册《鲸》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的“听”的训练;一是听词训练,把“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改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大很大的鲸。”让学生听后发现句子有什么变化,老师再反复读这两个句子,对比表达效果的变化。二是听句的训练,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的“主要”重读,学生听后说说意思。再去掉“主要”读这句话,学生听后说意思。让学生从“听”中进行理解与发现。三是听段的训练,让学生听老师读关于“吃食”的段落后,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用“鲸的自述”的语气把这段话复述出来。除了以上的“听”的训练点之外,课堂上常规的“听”的训练,我也非常关注,如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提问或答案,要求学生立刻记下老师(或同学)所说的关键词句等。这样,“听”的训练也就贯穿在整堂课之中了。


四、让语文课在“写”的训练中度过
这里的“写”也是个宽泛的概念,学生动了笔就是写,如写字、写话、写片断、作笔记、作批注等等,都是课堂上的写。一堂语文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固然热闹,但课堂效果值得商榷。语文课上,应该有把所学进行“沉淀”的时间。而这种“沉淀”就是“写”。有了“写”,语文课堂才能显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生动画面。
例如,在原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学会看病》一文的教学中,我多次进行了写的训练,如这篇课文的四字词语很丰富,课堂开头我就让学生抄一抄这些词语;其次,课堂中间,在学生品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心理的重点语句,要求他们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再如,课堂结尾处,要学生以“我母亲真狠心”为开头,模仿课文写出母亲对自己爱的故事。另外,常规的“写”——记课堂笔记,也一直是我课堂中非常重视的写的方面的训练。有了这些训练,为学生写单元习作积累了词汇与素材,驱散了他们写作的畏难情绪。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扎实训练。周一贯老师在《训练论》中说:“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训练意识,舍此并无他途。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传授和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低效达到高质量,教师必须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天长日久,学生定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句话,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堂都在语文训练中度过吧。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