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文化”的小学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教有“文化”的小学语文

范奎奎

隆回县 周旺镇谷脚小学 湖南省邵阳市 422200

摘要:“生动”课堂文化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它不光能够通过各种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让学生自觉地投身到学习中来,还能让学生在长期的、生动的课堂文化熏陶下,形成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教有“文化”的小学语文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文化”;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效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毫无生趣的,也是没有作用和价值的,想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内涵,就必须提升它的教学效率。教学具有了效率,才可以培养出真正的语文人才,才可以让小学生喜欢上小学语文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

1 从人物典籍当中提炼文化自信品牌

人文学科的性质铸就了人文学科应有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科让学生了解人物典籍的机会远比其他学科丰富,尤其是对于语文课文而言,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不仅会掌握当中的生词生词和句子要点,更多的是认识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物典籍,这也正是语文学科让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对于人物典籍的了解掌握,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司马光砸缸”有司马光的智慧,“武士刻舟求剑”有武士的愚钝,“曹冲称象”有曹冲的方案,“滥竽充数”有充数的尴尬。无论是典籍人物的智慧,还是寓言故事中人物的愚钝,都说明了一个育人的大道理,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进步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精彩纷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感悟这些灿烂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力度,推介文化自信品牌。

2 加强对于学生的经典文化教育

古典文化里面有很丰富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首先从一些轻松有趣的故事着手,让学生有初步认识。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通过这些简短的古典故事,让孩子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的仁孝,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明白父母要他们苦学的苦心,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强课本中相应范本的分析解读,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时,就可以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给学生做简要介绍,并且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下去阅读了解《三国演义》的简易版本,以这样的方式实现阅读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经典文化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

3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并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渗透游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情境中,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巨大魅力。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拓展与圆明园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与圆明园有关的视频或图片,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圆明园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对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等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对比资源应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经典民间故事”为主题,构建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既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中国民间故事;也包括《特洛伊战争》《普罗米修斯》的国外经典篇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布置分层任务,让学生通过探究一步步完成对比表格,以区分中国民间故事与国外民间故事在故事内容、体现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这样,通过对比学习资源的应用,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跨文化意识,在增进学生对国外文化了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5 朗读吟诵,积淀文化的底蕴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说:“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领会内容,习得语言,受到心灵的洗礼,这也是语文教学合理的内核。前文提到经典古诗词,内涵丰富,词语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非常适合朗读吟诵。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先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让学生加上手势,配上音乐表演读;然后又让学生用熟悉的曲子吟唱,那么学生在理解、积累这首诗的同时,庐山瀑布的浩大气势也会铭刻记忆之中。《语文园地》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弟子规(节选)》、对联、“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之类的锦句,《田家四季歌》《传统节日》等课文,都贴近生活,节奏轻快,朗朗上口,表演读、拍手读、生生对读、师生对读都是学生喜欢的诵读形式,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停顿、重音,学生就会读出韵味。“口诵”促进“心惟”,入脑入心,学生在读中逐渐熟悉传统习俗,了解那些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事物。蕴含传统文化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值得去用心品读,如《难忘的泼水节》中描写周总理和傣族的人们互相泼水的场面,温馨而幸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想象当时的情境,再朗读这部分就会感情很充沛,印象很深刻,通过读,不仅了解泼水节的习俗,还能感受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重大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的教学中,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重点。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在课前活动中融合传统文化;应用对比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应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求知导刊,2019(52):24-25.

[2]韩淑琴.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以及改进对策[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90.

[3]任迎春.彰显语文魅力,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3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