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3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仝新顺 1 徐雅洁 1 沈丹丹 2

1.郑州轻工业大学; 2.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两者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高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效,本文将课程思政建设与系统工程中的霍尔三维结构理论相结合,系统性、整体性的从逻辑维度、时间维度、知识维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观念改变、课堂讲授、师资建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讨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课程思政的建设。


1.引 言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每门课程融入德育元素,每项教学活动体现思政功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课程思政建设结构

2.1 霍尔三维结构概述

霍尔三维结构是模型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它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不同阶段和多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


2.2 课程思政建设霍尔三维结构的建立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本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建立了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型,并对其体系结构进行论述。具体模型如图所示,通过模型构建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容划分,从时间维、知识维和逻辑维提出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和优化措施。在时间维上按照学时推进,将一学期大致分为18周;知识维按照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由浅入深,其中对时政热点的捕捉和网络平台的知识学习成为当下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技能;逻辑维是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式由观念到实践,一步步推进,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维结构。高层次知识维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获得高层次逻辑维教学方法的支持,时间维课程学时的推进需要高层次知识维教学活内容和高层次逻辑维教学方式的共同辅助。由此得到的三维结构是系统工程霍尔理论在高校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揭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fe97f641e404_html_49a6b8195c819e1d.png

图2 课程思政建设霍尔三维结构图


3.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的引导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学生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是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课程思政将培育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观念意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4.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学习成绩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并且高校课程的教育传统一直都习惯性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分开进行,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专业课老师只负责课程知识的传授,远离政治,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时事热点不够重视,在对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评价等各项评定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的培养,没有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但是在教学工作中有一部分老师已经认识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专业课程的授课老师其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相对欠缺,找不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可供交流与借鉴的渠道相对较少,对如何合理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从下手。思政理论专业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主要的思政教育任务,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没有太大兴趣,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整体的教育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分追求利益,某些错误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也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情况也变得更加普遍。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部分教师过分追名逐利,没有履行教师职责,一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过于在乎成绩,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政课程。


5.课程思政教育优化措施

5.1 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

高校提高优先发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高尚品格、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正确的价值观等。各学院应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考虑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接受能力,围绕高校课程思政总体部署,各个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在实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备教学体系,把思想道德培养放在首位,鼓励和支持思政教育改革项目,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党政同责、齐抓齐管,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

5.2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

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当前时政热点相结合,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提高思政课堂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历史文化修养,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学术性为依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将思政工作和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各门课和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内化与品德提升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6]

将思政内容贯穿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课程规划制定促进思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例如在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中融入国家政治安全形势教育。专业课的知识点其实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有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两者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效。

5.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靠教师,其建设的关键也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就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当务之急是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感。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研究新形势、新内容,深入挖掘专业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教育和道德品格教育,传授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同时传递正确价值观。

5.4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翻转课堂,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关键则在学生,最终成效要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专业课中有德育,在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着知识底蕴,促进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在学术性中体现政治性的追求,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兼顾智育与德育。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当下学习的相关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景,并结合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注现实问题,教育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学科研究方向,厘清学术发展前沿,严谨科学思维逻辑。做到价值取向与党与祖国人民同心、学术方向与政治方向同向、学术卓越与思想卓越同行。

5.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让专业课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容紧密衔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授课,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参与网络活动,帮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7]。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增加实训实验及校企合作等实践环节,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同时有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郑州轻工业大学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和新冠肺炎知识科普,引导师生通过疫情防控中的典型事迹,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堂。

5.6改善课程思政考核和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强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通过绩效指标向较适合学生传递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和向导,引导师生实现观念和行动的转变。要转变传统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过程的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为标准,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关注结果的同时重视教育过程,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提出的更高的标准。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的提升也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6.结论

利用工科思维来进行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优化,进一步提出针对逻辑维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思路和改革措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在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个人素养、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课程思政与文化课程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专业课内容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促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进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虞丽娟.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N].光明日报, 2017-07-21.

  2. 郁滨.系统工程理论[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2:170-173.

  3. 阮星岛.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安全,2018,39(05):61-64.

  4. 高丽丽,荣丽卿,郝冰.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7):100-102+114.

  5. 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5):150-152.

  6.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7.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关键词 :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优化措施

作者简介:

仝新顺(1963-),男,汉族,河南辉县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流通经济。

徐雅洁(1996-),女,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沈丹丹(1986-),女,河南省太康县人,副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试点课程项目(生产与运作管理);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目(管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