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的范读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师者的范读魅力

秦选峰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441104

正文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教师范读是其中一种。师者,范也,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的模范,也是授业的模范。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可见范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那么,什么是范读?所谓范读,就是“示范之读”,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先读给学生听,学生再读。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以法”。成功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体验,浅析一下师者的范读魅力。

一、练就朗读本领,读出氛围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不断锤炼自己的朗读本领,包括对朗读理论的学习,多听一些名家的朗诵,自己还要经常演练,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爱上朗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普通话,恰当地掌握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和音调,增强朗读效果,还要有具有较高的朗读指导能力和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先练就范读的真功夫,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解读文本之前就营造了一种氛围,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情境之中。在老师范读的时候,学生不但可以从老师的声音中直接领略语气、语调,还可以看到老师丰富而多变的表情,进而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笔者在读讲《陈情表》一文时,并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一般说来,也不是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朗读,但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阿房宫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 声声慢》;古代诗歌《将进酒》《琵琶行》;现代诗歌《雨巷》《再别康桥》等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先从头至尾地朗读一遍,再鼓励学生去读,甚至把它背下来。范读的语调、语速、表情等都应在相应的文章里表现出来。如笔者在教学《将进酒》这首古风,就范整背诵整文章,引导学生应根据本文的感情基调来读,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激愤—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因愁而慷慨愤激,替曹植鸣不平;也因愁而狂放失态,把一切东西拿去换酒。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笔者在范读时,使出浑身解数,用尽朗读绝招,把握情感变化,读出了诗歌的“三美”,读得是荡气回肠,营造了浓烈的表演氛围,引来学生铺天盖地的掌声,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正体现了师者的范读魅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吃透文本思想,读出共鸣

范读,尤其是朝夕相处的老师亲自范读,不仅能解读文意,传递情感信息,而且范读中渗透着的韵律美、节奏美,是高中其他科目课堂上所不多见的。范读就像一股清泉,净化学生因紧张学习而略显焦躁的心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进而触发情感,陶冶情操。因此重视范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增长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助推学生的语文学习。

为此,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中文本的思想,深度把握课文内容和文章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教材、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从语言文字中找到范读的灵感。只有设身处地进入到文本的境地,驾驭了文本的主旨内涵,师者替代作者,人本合一,老师范读就会如鱼得水,读得是游刃有余,为师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好的铺垫。

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画出表现感情特别浓郁的句段,反复朗读,揣摩其中的感情然后进行范读指导。像《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等诗歌就要引导学生了解重音、停顿、节奏等知识,指导学生准确朗读。像《过秦论》、《逍遥游》等一些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更需要教师的范读指导,教师通过有条不紊的范读,教会学生断句知识,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把课文读正确,读准感情。结合教师的朗读示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课文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个好的小品或者一位优秀的相声演员的精彩表演,会使观众浸入其境界里。喜剧的观众为之兴奋、感动,悲剧的观众为之惋惜、流泪。同样,教师在范读文章时会把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里,如《屈原列传》写的是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的屈原,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江而死。在读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被屈原的精神所感动,被屈原的举动所震慑;同时也随着范读,学生也为楚怀王、楚庄王有眼不识泰山,不用忠臣而听信小人而悲。

如果师生都完全沉浸在文章的境界里,真是妙极了。教师范读,学生作为旁旁听者,所谓“旁观者清”,思维会随着教师的范读声进入文章作者所描绘的境界,轮到自己读时,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激活课堂涟漪,读出趣味

高中语文课堂,对朗读内容的处理,往往是齐读或者是指名读,形式单调,时间长了,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也死气沉沉,而如果适时加入范读,课堂就有如注入“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精彩范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比如在教读《故都的秋》时,笔者有意挑出“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让学生试着读,学生往往读不出该有的“缓慢悠闲”的北京味,更难能展现出北方人独有的儿化音的韵味。这时候笔者就让学生结合文本所展现的“清、静、悲凉”特点去体会句中特别的味道,笔者就加入儿化音慢悠悠地拖着长音读起来“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学生往往在这时开怀大笑,然后是争先恐后地朗读,他们是在模仿笔者,更是在努力走近故都“缓慢悠闲”的生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如果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多一些这样精彩而有趣的范读,一定会有力地推动学生语文学习。

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道:“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梁任公先生在朗读、解释诗歌的过程中,带着情感描绘出了一幅悲剧的图画,这幅图画也就烙印在梁实秋先生的心头。以至于“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梁先生用陶醉的表情、摇晃的脑袋、饶有兴致的情调等激活了课堂的涟漪。可见,师者成功的范读定能够打动学生,大大的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

总之,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师者只有练就朗读的真本领,吃透文本的思想内容,激活课堂的涟漪,读出氛围,读出共鸣,读出趣味,充分展现范读者的魅力,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去寻觅到至真至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刘茂辰.现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3.徐万田.“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实施可能性辨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

4.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5.高玲.语文教学范读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0,

6.季春燕.千姿百态话泛读[J].语文学刊,2009,(13).

7.《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8.《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9.《教育原理》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