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4
/ 2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李丽萍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儿科,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目的 分析在小儿护理中应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选择2019年2月—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有效护理患儿45例,总有效率达93.75%;参照组的有效患儿38例,占79.17%,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研究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并发症的发生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在小儿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著,护理效果更佳,生存质量评分更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护理;危重病护理评分法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A

小儿危重病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具有病情凶险的特点,因为患儿的身体功能明显较差,所以危重病病情发展速度明显较快,且病情变化比较复杂,增加了临床救治与护理的难度。现在小儿危重病护理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不可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1]。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儿采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指导护理,下文将具体叙述研究内容与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护理的危重患儿96例,调查时间段为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中有24例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所处范围为7个月~12岁,年龄平均值为(7.21±1.20)岁;对照组中有25例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所处范围为7个月~13岁,年龄平均值为(7.58±1.24)岁。对比以上两组患儿的基础数据,P>0.05。

1.2方法:对照患儿接受常规危重症临床护理,而实验组患儿则接受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指导护理,详细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实施风险测评。由临床医师充分利用评分方法对小儿的死亡风险实施测评,借助死亡风险的计算,对患儿的各种身体异常指标实施合理分类,以此使得医师能够在为患儿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有参考依据。②实施家庭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将患儿的情况及时告诉家属,使得家属可以及时掌握患儿的疾病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尽可能的对家属情绪进行安抚,以此使得家属可以配合医师的治疗工作。③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知识教育,将与疾病有关的治疗知识手册与护理手册发放到患儿家属手上,并向患儿与家属讲解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尽可能的帮助患儿放松心情。护理人员在患儿进行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用药的准则与指引。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中需要统计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临床效果能够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阶段,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有效率。显效的评判标准为患儿的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且完全恢复正常,彻底脱离危险;有效的评判标准为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平稳并出现明显改善,病情控制良好;有效的评判标准为患儿病情加重。

1.4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取得的全部数据都在SPSS22.0软件中实施处理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24例,占41.67%。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5例,占52.08%。护理效果不显著的患儿3例,占6.25%。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18例,占20.83%。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0例,占41.67%。护理效果不显著的患儿10例,占20.83%。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9.17%(38例)。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

2.2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显著,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

总分

研究组

护理前

2.67±0.48

41.66±4.44

2.65±0.45

21.35±2.36

74.56±8. 36


护理后

4.56±0. 46

68.67±7.51

4.46±0.53

30.12±2.21

110.3±11.45

参照组

护理前

2.69±0.41

41.67±4.53

2.34±0.45

1.29±2.34

74.54±8.32


护理后

3.58±0.42

63.44±6.45

3.34±0.35

26.24±2.45

103.4±10.34

t

5.4353

3.213 3

4.2333

3.4353

4.4312

P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评分方式,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小儿危重病的护理中,既可保证患儿治疗有效性,又能提升患儿的护理效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显著,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危重病患儿在临床护理当中有效运用危重病评分法,能够将评估数据提供给临床,使得临床医师可以更好观察患儿病情,及时准备好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处理紧急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救治患儿。此外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指标获取难度比较低,临床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可以对危重病患儿的严重程度实施有效的量化评价,符合率明显较高。评分法还可以指导临床护理,可以不断修正护理计划,从而使得临床护理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高[2]

结束语

综合上文叙述内容可知,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显著比对比组高,表明小儿临床护理中充分利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来指导护理措施,可使得患儿的护理效果显著提高,可以在临床上推荐运用。

参考文献

[1]席艳丽.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5):198.

[2]周梦.小儿临床护理中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可行性分析[J].全科护理,2019,17(3):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