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行说与小学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儒家知行说与小学语文教学

李丽彬

济南市市中区经纶小学 邮编 250002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他提出在知行表象之上,存在知行本体。知行本体是知行的本来样态、本来面目,从本体看,知的本体与行的本体是内在合一的,不可分离为二。知行本体与人之本心紧密相连,人之本心内在指向的知行即是知行本体。其次认为本心流行而不为私欲隔断,即是知行本体的如实展现,也就是《大学》所说的“真知行”。在王阳明看来,好好色与恶恶臭,皆是真心诚心所发,见好色之真知与好好色之真行、见恶臭之真知与恶恶臭之真行必然同时现起、同时发用,可见真知必能真行,两者是内在合一的。因此,从知行本体到直接从知行本体开显出来的知觉与行为即表象的真知行,知与行都是合一的。在知行本体的开显过程中,如有私欲杂念参杂其间,则真知变成常知,真行变成常行,知与行分隔为二。由此可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不是在现实层面上认知与践行的合一,知是真知,行是真行,都立足于知行本体的真实开显的意义上。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儒家的知行合一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也不断在思考如何将这一学说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地研读和思考,我找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行合一”。

一、语文教学知行合一——更新教学理念

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促进师生平等对话,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设计更是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前,我只是把教学禁锢在教案里,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授的一番指导使我顿然醒悟。比如在《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小节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采取了齐读小节的第一句,分读其他的方式。这么好的问题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是呀,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点,顺势询问为什么采取这个方式,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这一小节总分结构的独特性。所以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关注生成,处处是资源,一堂好课并不是好在设计而是贵在生成。

行——我才知道原来课堂到处都是我该关注的,只要教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教育智慧,好好利用,就会使教学变成水到渠成的事,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牵着走”的传统模式,力求达到学生自主感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二、语文教学知行合一——明确学习内容

知——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新课标中反复出现“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告诉我们,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什么。2011年版新课标中所举的《盘古开天地》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要关注到不仅仅感受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更是要重视其中的语文因素。比如第二自然段采用比较推敲,换一换,做动作等形式重点理解动词“抡”和“猛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第四自然段重点关注排比句的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以及仿写句子练习关注表达形式。

行——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力摒弃教学中图片和音乐等非语文因素,不要再像之前一样,常常追求的是所谓教学效果,把语文课上成品生课,而是应该在教学中极力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语文因素,认真思考一篇课文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学生能够在我的课堂上真正的学会多少语文,能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感悟课文情感和手法的实践高度,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语文教学知行合一——正视教学评价

知——在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课程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做到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评价应当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目前我国的教学评价,重视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注重考试、测验等量化评价方式,评价技术和方式比较单调,教学评价成了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我国的语文教学也比较重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评价的研究,以致在不少老师看来,评价就是考试,就是分数。我们要探索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不断地思考中,我认识到了语文课程评价应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了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课程评价应该淡化一考定终身的总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重视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

行——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再只是以考试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每个学生建立记载成长的成长记录袋,不仅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努力提高学生自己的能力,能激发他们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学习和评价产生自己的思考。

四、语文教学知行合一——重视学习反思

知——十节课的儒家思想学习,每一次我都感觉像是饱尝了一顿营养大餐。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怎么去消化这些营养,并且转换成自己的呢?

行——于是我坚持在每一次学习后都要写好教学心得和反思随笔,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能力,我认为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把学到的转为自己的,吸取十节课的精华,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继续坚持这个习惯,努力提升自我。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牢记本次儒学课程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将知与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