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劳动教育

闫菊霞

山西省晋城市凤鸣中学 048000

摘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从历史中总结,能促进个人和社会向前发展。历史作为初中学生的必修科目,正是体现了其重要性。当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号角,已经在教育战线吹响。因此,笔者尝试探讨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因以及在历史课中如何进行劳动教育,以期在探索中取得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

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立足新课标和新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着力渗透,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作用。认真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使其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因

2013年国际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要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要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要通过劳动磨练意志、锻炼自己。”李克强总理也在全国少工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中指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懂得中国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毅力、耐力和勤俭节约的习惯,促进智力的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懂得只有通过劳动,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国家领导人的不断强调,表明新时代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初中阶段进行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焕发出新的价值意蕴

  1. 劳动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时代,青少年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希望和动力。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低级、恶俗的错误价值观和负面信息,青少年要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青少年过着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生活,从幼儿园到大学,由于父母的精心呵护,他们几乎没有体验过劳动过程的艰辛和劳动后的喜悦与收获,对当下的生活缺乏真正的体验和感悟,甚至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和不思进取的态度。“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只有发挥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导向价值,帮助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崇劳动、积极劳动的价值理念,了解努力奋斗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才能使青少年在面对价值多元的社会生活时脚踏实地、坚持自我,而不贪图享乐、沉迷物欲。

  1. 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来国家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奋斗。当前的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创新,祖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者奔赴各地。建设国家需创新,而劳动是创新的源泉。因此,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劳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主动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劳动中找到既能实现人生价值又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最佳平衡点,把自己的努力付诸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荣辱与国家荣辱融合成同发展、共进退的命运共同体。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精益求精、拼搏奋斗的卓越品格,培养知识与创新并重的新时代劳动者。

三、教师在历史课中如何设计劳动教育环节

(一)拓宽劳动教育途径,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取代了劳动技术课,诸多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师资与场地不再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安排中,仅以组织大扫除、慰问敬老院等临时性、随意性的活动来充当劳动教育的内容。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简单回归,也不是过去工读结合、以劳代学模式的死灰复燃,更不是对新课改的表面应付,而是要从新时代要求劳动者在思想、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应具有的品质入手,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塑造、实践活动开展等方式出发,拓宽劳动教育途径,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提高青少年劳动素养。

(二)体验劳动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原始农耕生活”时,发现学生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制作陶器有浓厚兴趣,于是临时决定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模拟制作简易陶器。我给学生建议步骤:1.查询陶器制作流程;2.有条件的尝试去陶吧制作,自寻粘土制作,橡皮泥制作;3.作品展示。结果是惊喜的:学生展示的作品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器具和玩具。有的学生在制作的陶器上刻有花纹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了几个老师的形象。课堂结束时,我给学生总结:陶器制作是原始手工业的主要内容,是农耕居民生活用具的主要来源。人类文明探索进程漫长而艰辛。这种适时地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的课文还有很多,值得历史老师去发现和探索。

  1. 参观历史遗迹或博物馆,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比比皆是,如北京人遗址、都江堰、秦陵兵马俑、故宫、长城等等。2019年秋季,我校的研学旅行活动选在了历史文化遗址“白帝城”。我和学生目睹了巴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文物陈列展示,感受到了家乡的先民通过艰辛的劳动,用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明。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在课堂教学中所达不到的。

  1. 把握学科特色,寻找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根据课标,初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渗透劳动教育方面应该有基于学科育人特色的着力点,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落实渗透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注重挖掘历史上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史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奋斗、奉献、勤俭、创新的劳动精神;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奋发图强、敢于担当、精益求精的高尚品格;彰显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劳动教育要行稳致远,应坚持做到:必须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强化依法治教意识,全面、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必须加大执行力度,将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出现政策偏颇;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玮.初中历史德育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思考[J].吉林教育,2019(48):28-29.

[2]官立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读写算,2019(36):86.

[3]李家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9(A2):131-132.

[4]滕志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引领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137.

[5]张小冬.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19(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