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促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因地制宜,促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案例

李瑞瑞

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上存在一些天然短板:如师资力量匮乏、劳动教育教师配备不足、学生及家长素质偏低等。如何在低起点的基础上发展劳动教育课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实践。最终,我们因地制宜,从开发农村特色课程资源、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和课程整合三个方面入手,找到了一条适合乡村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道路。

  1. 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课程资源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基地,这都可成为学校所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美景、作物种植、劳动精神、风土人情,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组织开展主题活动。

1.种植基地建设

为了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梁才中心学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整合优化校内资源,建设了具有初步规模的劳动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位于校园餐厅西部,结合本地农业结构特征,分版块以种植蔬菜、农作物为主。根据年级的不同的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课程规划。

低年级:以班级为种植基地,自己种植一棵盆栽,观察植物成长变化。长成后的盆栽植物放置班级和楼道,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

中年级:以校内试验田为种植基地,以草莓种植课程为主,参观本地“张王草莓采摘园”,学习草莓种植和管理技术,然后利用校园种植基地,种植草莓。每年的五月份是草莓丰收的季节,孩子们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种植的草莓的甜美。

高年级:以校内试验田为种植基地,以小葵花种植课程为主,我们请懂得向日葵种植的后勤老师为指导教师,给孩子们讲解向日葵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并拓展向日葵深加工知识。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到六年级下学期结束,我们创建了适合高年级开展的“小葵花课程”:五上:识葵;五下:种葵;六上:收葵;六下:品葵。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一步开辟了蔬菜和各种瓜类种植基地,现在各种作物长势良好,以后将会进一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种植。

2.主题式劳动开展

1)麦收主题劳动

每年的六月初是农村的麦收季节,这时候家长们都非常忙碌,对孩子们也疏于管理。为了能够让孩子们体会麦收劳动的艰辛,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也为家里出一份力,我们开发了麦收主题劳动。

低年级:亲手种下一粒麦种,细心呵护麦苗成长,观察麦子成长过程,学习麦收知识。

中年级:走进自家麦田,观察麦收时节麦子每天的变化,形成观察记录;观察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麦子的过程,观察家庭晒粮卖粮的过程,并形成反思。

高年级:走进麦田参与麦子收割、捡拾麦穗;参与家庭晒粮卖粮过程,亲自体会麦收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通过麦收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麦收的过程,体验了农民麦收的艰辛,也帮家长减轻了一定的负担,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2)丰收节主题劳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乡镇学校,我们有义务宣传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农耕技术。9月是丰收的季节,我们以此为契机,分年级开展了“丰收节”系列活动。让学生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学生对家乡的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在丰收节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参与到家庭的丰收劳动中来,收获玉米、收获冬枣、收获山楂……体验到了丰收的快乐,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以上两种劳动教育方式,我们也在进一步研究“黄河文化”课程,让我们黄河儿女有根可循、进一步发展地域特色文化。

  1. 家校合作,开发农村独特的家庭劳动教育

农村除了自然环境的优势外,还有农民勤劳淳朴的劳动作风。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注重“家长示范学校”的作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学做各种家务活和简单农活,知道更多生活小窍门,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我们的“生活自理我能行”系列课程: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每晚自己整理书包等,二年级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衣物等,三年级学生要学会水果拼盘等,四年级学生要学会一道凉拌菜等,五年级要学会炒一道家常菜等,六年级要学会制作各种面食等。

经过这样的学习和劳动,学生不仅提升了自理能力,还学会了孝顺老人,体贴父母,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并且乐于给孩子的劳动过程作出评价。有效开发农村家庭教育的宝库,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课程融合,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

 劳动课程的特殊性使其可以和各个学科相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我们把劳动课程和校本传统文化课程相融合。比如:剪纸课程和元宵节课程,我们鼓励学生去向老人了解剪纸这一文化特色,学习剪纸方法,亲自动手制作剪纸作品,有意识的收集民间剪纸工艺品,并掌握相关知识。寒假元宵节期间,让学生积极参加民间组织的花灯表演活动,并且学习制作一个手工灯笼,每年寒假结束,学校都会开展手工灯笼展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制作积极性。学生也从动手实践中,领悟了家乡的民风习俗和传统文化。

此外,还有传统文化服饰课程,在让学生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动手制作汉服书签和其他传统服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动手能力。

农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不适合我们,劳动教育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不过,这反而也给了我们创新劳动课程的契机,从而开发出更多适合农村孩子的劳动课程,让孩子们有一片展示自我的空间。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农村的各种环境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好农村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就可以让劳动课程落地生根,把孩子们带入充满地域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劳动世界。在这世界里,会留下孩子们成长历程中最坚定最清晰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