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雨课堂”的大学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4

基于“对分课堂 +雨课堂”的大学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张媛

锦州医科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对比实践,探究出“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基于“智慧树”平台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辨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雨课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引言

作为中西方交流的媒介和手段,英语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输出性技能。很多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发表SCI论文,撰写英文摘要等,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能力的积累必不可少。而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再加上学科本身内容比较复杂,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学生们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笔者所在高校于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的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但仍有21%的同学认为‘线上学习有时候抓不住重点,看视频容易溜号’;37%的学生认为‘线上学习的知识不如线下理解得透彻’;28%的同学认为‘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不好把控’。笔者经观察也发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讨论答疑环节,学生都比较沉默,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师生互动效果和质量很难保证。综上,本研究尝试构建基于“对分课堂+雨课堂”的大学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实验教学并进行效果评估,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弥补目前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不足。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选取锦州医科大学2019级临床专业的4个行政班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个行政班,其中,实验组62人、对照组60人。两组学生均通过一学年系统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具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此次实验的能力。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进行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英语翻译水平、年龄和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 教学内容及师资

两组教学内容相同,由同一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授课,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翻译与写作》为理论基础,围绕民俗、对外文化交流、科技等主题展开一学期的汉英语段翻译教学,学时数为10学时,分5次授课。

    1. 教学实施

1.3.1 实验组教学模式

实验组采取“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雨课堂”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互动的线上学习环境,辅助“对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涵盖课内外整个过程,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个性化吸收,达到线上自主学习与实体课堂教学高效融合的目的。下面以“民俗”主题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

课前,教师将“民俗”相关资料推送至“雨课堂”,包括教学重点内容的PPT、扩展的翻译技巧视频和预习作业等;学生登录“雨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作业。预习过程中,学生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登录“雨课堂”与教师在线沟通,既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难题,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2)课堂讲授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更是通过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以具有文化代表性的2016年12月份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真题---“颜色”系列为例。

在正式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设置一个真实情境,如参加中西方婚礼,我们会发现新娘礼服颜色不同这个现象,引导同学们讨论并了解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代表的不同寓意;之后,教师选取“红色”这篇真题段落翻译,系统地向同学讲解相关翻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段落翻译的标准、语段翻译的思路、长难句的结构拆解、近义词汇的选择等专题,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学生通过雨课堂接受PPT,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随时发起弹幕答疑、投稿反馈等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反之,教师看到好的学生投稿可以随时投屏,供大家鉴赏和讨论。基于“雨课堂”的PPT讲授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习更有乐趣。

(3)内化吸收

按照教学计划,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是每周一次课。因此,学生在教师课堂讲授后会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内化吸收。学生要根据教师推送至雨课堂的微课、MOOC等扩展资料完成对课上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建构,并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两篇相关主题的段落翻译练习,供下次课讨论。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的亮点和关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同的翻译版本,提高自主思辨能力。

(4)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主要由组内交流、组间讨论、展示汇报、答疑解惑和总结补充五个环节构成。首先,学生们带着完成的翻译版本按照预先分配的小组进行同伴互评和小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明翻译思路,大家共同分析句子结构和选词的优劣,通过评价和被评价,发现不足,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如果遇到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难题,还可以相邻小组间进行讨论,实现多范围的生生互动。在此期间,教师在各组间流动、倾听讨论情况并适时引导。组内和组间互动结束后,由各小组指派代表向全班进行作品展示并提出疑惑,由全体同学一起讨论;若仍无法解决,再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最后,教师针对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总结性补充陈述,帮大家缕清思路。与传统课堂的即时讨论不同,对分课堂的讨论经历了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内化吸收两个重要过程,使学生的讨论更有深度,不浮于表面。

(5)课后反思评价

每个教学周期的最后环节是课后反思评价。一方面,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并进一步修改作业,上传至雨课堂供教师评分反馈。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学生上传的作业及在课堂讨论、作品汇报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综合性的评价;上传后续复习资源及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预习资料,实现“复习/预习---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反思评价---再复习/预习”的衔接和循环,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1.3.2 对照组教学模式

对照组采取线上基于“智慧树”平台,线下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其中,第一次、第三次和第五次为线下授课,其余两次为线上授课,线上学生自学和线下教师讲授交替进行。

(1)“智慧树”线上教学

课前,教师提前把教学重点内容录成微课,制作相关知识点的PPT,并把这些和扩展资料一并上传至“知到”App的学习资源中,供学生自学;课中,即学生在线学习。学生通过“知到”App自学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教师线上随时答疑,并布置段落翻译练习的任务;学生自学完相关内容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提交作业至App;课后,教师及时批阅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问题。

(2)线下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概括线上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讲解线上布置作业的正确翻译版本,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若没有疑问则进行下一个主题的知识讲授与学习。

    1. 评价方法

1.4.1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主要从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角度进行限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2个汉英段落翻译。两组试卷经翻译教研室担任大二教学任务的教师集体讨论后确定,难度相当,题量和题型完全相同,最终由同一位教师采用统一评分标准对所有试卷进行评分。

1.4.2 问卷调查

在实验教学后发放调查问卷,考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加工能力、思辨能力和授课方式满意度等。调查问卷是基于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和外语学习动机概念模型,根据我校及课程特点设计的,均为单选题,选项分“不同意、不确定、同意”三个维度。

    1.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的形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考核成绩比较

教学实践前,实验组成绩(70.31±6.87)和对照组成绩(71.05±7.16),无统计学差异(t=0.675,P=0.372);对照组教学前与教学后成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2, P<0.05),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基于“智慧树”平台的授课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实验组教学前与教学后成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1, P<0.05),说明基于“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翻译水平显著提高;教学实践后,实验组成绩(79.04±6.21)和对照组成绩(74.11±6.3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2,P<0.05),说明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且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在同样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条件下,基于“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2.2 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122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其中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59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激发英语翻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思辨能力和授课效果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1. 实验组(n=60)

直接连接符 3直接连接符 4直接连接符 5直接连接符 6直接连接符 7
  1. 对照组(n=59)

  1.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1.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1. 项目

  1.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n(%)]

  1. 能激发我的翻译兴趣

  2. 有利于主动完成预习和作业

  3. 有利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

  4. 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有利于不断反思、修改翻译成果

  6. 有利于提高信息加工能力

  7. 有利于依据语境进行正确地道的翻译表达

  8. 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深层次对比分析选词

  9. 能够理解掌握课堂讲授内容

  10. 授课形式满意

  1. 6(10.0) 16(26.7) 38(63.3)

  2. 2(3.3) 11(18.3) 47(78.3)

  3. 7(11.7) 18(30.0) 35(58.3)

  4. 2(3.3) 13(21.7) 45(75.0)

  5. 6(10.0) 14(23.3) 40(66.7)

  6. 11(18.3) 23(38.3) 27(45.0)

  7. 12(20.0) 26(43.3) 22(36.7)

  8. 0(0.0) 17(28.3) 43(71.7)

  9. 4(6.7) 10(16.7) 46(76.7)

  10. 2(3.3) 11(18.3) 47(78.3)

    1. 11(18.6) 19(32.2) 29(48.3)

    2. 5(8.5) 16(27.1) 38(64.4)

    3. 9(15.3) 19(32.2) 31(52.5)

    4. 9(15.3) 17(28.3) 33(55.9)

    5. 13(22.0) 20(33.9) 26(44.1)

    6. 20(33.9) 18(30.5) 21(35.6)

    7. 15(25.4) 27(45.8) 17(28.8)

    8. 6(10.2) 20(33.9) 33(55.9)

    9. 10(17.0) 20(33.9) 29(48.3)

    10. 17(28.3) 14(23.7) 28(47.5)

    1. 0.011

    2. 0.016

    3. 0.058

    4. 0.003

    5. 0.017

    6. 0.043

    7. 0.075

    8. 0.002

    9. 0.011

    10. 0.039

    1. 表1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n(%)]


    1. 实验组(n=60)

    直接连接符 3
    1. 对照组(n=59)

    1. 项目

    1. P值


    1.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1.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1. P值


    1. 能激发我的翻译兴趣

    2. 有利于主动完成预习和作业

    3. 有利于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

    4. 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有利于不断反思、修改翻译成果

    6. 有利于提高信息加工能力

    7. 有利于依据语境进行正确地道的翻译表达

    8. 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深层次对比分析选词

    9. 能够理解掌握课堂讲授内容

    10. 授课形式满意


    1. 6(10.0) 16(26.7) 38(63.3)

    2. 2(3.3) 11(18.3) 47(78.3)

    3. 7(11.7) 18(30.0) 35(58.3)

    4. 2(3.3) 13(21.7) 45(75.0)

    5. 6(10.0) 14(23.3) 40(66.7)

    6. 11(18.3) 23(38.3) 27(45.0)

    7. 12(20.0) 26(43.3) 22(36.7)

    8. 0(0.0) 17(28.3) 43(71.7)

    9. 4(6.7) 10(16.6) 46(76.7)

    10. 2(3.3) 11(18.3) 47(78.3)

    1. 11(18.6) 19(32.2) 29(48.3)

    2. 5(8.5) 16(27.1) 38(64.4)

    3. 9(15.3) 19(32.2) 31(52.5)

    4. 9(15.3) 17(28.3) 33(55.9)

    5. 13(22.0) 20(33.9) 26(44.1)

    6. 20(33.9) 18(30.5) 21(35.6)

    7. 15(25.4) 27(45.8) 17(28.8)

    8. 6(10.2) 20(33.9) 33(55.9)

    9. 10(17.0) 20(33.9) 29(48.3)

    10. 17(28.3) 14(23.7) 28(47.5)

    1. 0.011

    2. 0.016

    3. 0.058

    4. 0.003

    5. 0.017

    6. 0.043

    7. 0.075

    8. 0.002

    9. 0.011

    10. 0.039

    1. 0.011

    2. 0.016

    3. 0.058

    4. 0.003

    5. 0.017

    6. 0.043

    7. 0.075

    8. 0.002

    9. 0.011

    10. 0.039






    直接连接符 5


    3 讨论

    混合式教学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要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提升,本研究尝试把“对分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雨课堂”这种智慧教学工具结合起来,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且初见成效。

    3.1“

    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

    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翻译成绩显著提高,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基于“智慧树”的单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1、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贯穿始终,多种手段实现学生和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时交流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参与度更高,更有乐趣。2、和传统课堂的即时讨论相比,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内化吸收两个重要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深度,更加透彻,实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3.2“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的亮点和关键是学生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之间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借助微课、App等实现与课堂内容的结合和扩展,既实现了课堂知识接受、课后个体建构和课上社会建构的内化学习过程,又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手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3.3“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分课堂+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既保留了讲授式教学的优点,也汲取了讨论式教学的好处,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维度的深入互动讨论寻找答案,真正做到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分析、理解和应用过程中一步步掌握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

    3.4“对分课堂+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在课堂讨论环节,仍有个别学生表现比较被动,教师应不断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有效干预,保证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2)部分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作业不佳,因此,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应该设置得更科学,实施更严格,督促学生在有良好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与课堂讨论,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基于“对分课堂+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基于“智慧树”平台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增强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B2020020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1):1-5.

    2. 王帅国. 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 现代教育技术, 2017(5):26-32.

    3. 张学新.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2.

    4. 马莹.基于雨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J].海外英语,2019(2):135-136.

    5. 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6. 魏春梅.“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3):92-93.

    作者简介:张媛,女,辽宁锦州人,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