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 向 核 心 素 养  注 重 立 德 树 人——例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特征与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2

指 向 核 心 素 养  注 重 立 德 树 人——例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特征与教学

舒娟

溆浦县芙蓉学校 湖南 溆浦


摘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人文特色,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生活,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随着新时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利用教材中的合作探究,名著阅读等内容将语文知识指向核心素养,力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引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人”放在首位,教学内容要为人的发展所服务,统编教材以丰富的人文特色将价值观,人生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因素相融合,起到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对学习过程起着导向和优化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统编版教材的特征,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特征

(一)编排科学,遵循认知规律

初中统编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七年级上册多为散文题材,知识目标与现阶段学情相适应,多为阅读习惯养成即对阅读技巧的掌握;七年级下册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句子之间的联系。八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议论、抒情、描写、叙述等写作手法,为接下来的写作课程奠定基础,八年级下册侧重于写作练习,通过仿写,写读后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贴近生活,着重语文实践

语文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把握语文学科特点,不能仅仅将语文学习放在课堂,更注重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感悟,语言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学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收集材料,表达情感,语言运用。

(三)阅读提升,培养语言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这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却是不尽如人意,并非学生不愿读,而是学生不会读。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入了大量经典诗文、小说、剧本等这其中穿插着许多阅读方法,如专题式阅读、批注式阅读等等,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参与感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能力”,主张教学和能力提升相辅相成,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七年级语文《春》时,充分考虑实际,在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接着讲解自己脑中浮现的春的画面。在进行过基础的理解后教师适当提出难度稍加的问题。如,“你如何理解文章末尾的比喻手法,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出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围绕文章中心展开思考与探究,从而达到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参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融入真情实感,提高人文关怀

新课程改革目标是立德树人,语文科目有着本身独特的人文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体现。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语文教育要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体现人性的地方,例如在教《乡愁》时,要有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之情,怀亲之情以及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期盼,通过对这些情感的体会与学习,注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信念,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成长的机会。其次,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语文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每一篇文章的理解绝不仅仅是通过背诵就能完成,需要结合作者的生活条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情绪生活,尽量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例如在讲曹操《观沧海》时,要结合当时四分五裂的国家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登山观海时产生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讲课中可以穿插“谈谈我的人生联理想”主题活动,树立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精神。

(三)、完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因此可能在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不一,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测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体验为重点,使教学评价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助力。例如在教初中语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在课堂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展开评价。教师提问:理解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在意象的品味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品味诗歌中是否引发共鸣,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能够很好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分析文章内容和学生特点,设置出合理的问题。

其次,要结合语文课本特点展开评价,语文本身具有内容丰富性的特点,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是相对而言,任何评价标准都不应限制学生的想象。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设置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尊重每个学生所表达的独特观点,并且能够结合生活经历激发内心情感,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评价中引起共鸣,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例如在教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时,首先让学生自我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细节描写的妙处,通过“母爱”“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表达,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感受作者所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忏悔之情和母爱的博大。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且联想生活实际,思考家人对自己的的情感。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情感体悟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有着环境与情感交融的学科特色,有些文章单纯靠阅读难以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需要教师结合网络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展现文章的意境以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在创设情境上,教师要注意结合两个主体,其一,展示情境内容要符和文本内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相辅相成,不能一味追求情境内容新颖而脱离课本。其二,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创设情境的目地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融入课堂,因此情境内容尽量要能够吸引学生。所以情境的设置一方面要与文本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能够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教初中语文《三峡》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采取图片导入的形式,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结合多媒体设施将文中的三峡之“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描写有身临其境的感悟。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一种符合实际学情,同时也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将其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分别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并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创新评判标准,多角度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深入探索,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活化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甘金元.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华夏教师,2019,No.152,31-32.

[2].戴丽.以文化人 点亮心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生命教育元素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9,No.477,87-90+119.

[3].邹超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No.46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