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汉斯·荷尔拜因的绘画艺术——以肖像画《伊拉斯谟像》与木版画《死亡之舞》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2

试分析汉斯 ·荷尔拜因的绘画艺术——以肖像画《伊拉斯谟像》与木版画《死亡之舞》为例

高雪 张枫卉 李洁

临沂大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16世纪时期,德国绘画艺术浪潮继丢勒、吕内瓦尔德之后,逐渐陷入低潮。直到荷尔拜因出现,他中流砥柱,给德国绘画艺术带来暖色。荷尔拜因一生都在研究人物画像,他在人物的造型、结构、人物个性观察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可谓鬼斧神工、运筹帷幄。作品肖像画《伊拉斯谟像》以及木版画 《死亡之舞》将他精湛的技法表现得一览无余、使观者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精彩的情感、带来了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关键词:汉斯·荷尔拜因 《伊拉斯谟肖像》 《死亡之舞》

一、汉斯·荷尔拜因

荷尔拜因绘画启蒙于其父,他的父亲是奥格斯堡画派的创始人,从小见闻习染、潜移默化,在绘画方面的基础非常扎实。

1514年荷尔拜因和他的哥哥一起去了巴塞尔,巴塞尔是宗教改革时期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中心,他们在巴塞尔创作祭坛画、书籍插图、壁画等等,荷尔拜因在巴塞尔接触到了许多新物质、新思想,结识伊拉斯谟,为伊拉斯谟的《愚人颂》创作插图,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荷尔拜因个人及他的艺术创作。

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对于整个欧洲的绘画艺术、思想文化、人文艺术等带来巨大震撼,带来艺术危机、带来革变。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主流,在他们的制度下,上帝有绝对的威严,一切都得遵循《圣经》里的教义,不容侵犯,有关于圣徒的雕像和绘画被不允许出现在教堂里,认为它们代表着天主教中的偶像崇拜!因此,新教地区的画家们不能再为教堂创作祭坛画,艺术家们改变绘画方向,由祭坛画转向肖像画和书籍插画等来维持一定的收入。

1517年荷尔拜因去意大利学习“新艺术”,对他的绘画有不小的影响,为了逃避宗教改革带来的波及,1526年他带去了英国伦敦,在托马斯·莫尔的帮助下很快在英国站住脚跟,1536年荷尔拜因被聘请为宫廷画师,为英国有分量的人画肖像画。

荷尔拜因艺术风格以精细绵密、清逸淡雅为特点。他的肖像画“形神兼备”,所描绘的对象,可以看出来或者感觉出来出绘画对象的身份、气质、社会地位、精神面貌、经历,人物身上散发出符合身价的气质,好似注入灵魂一般。

二、《伊拉斯谟像》

《古画品录》绘画理论,其有“气韵生动”一条,气韵生动说的就是画面形象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特点鲜明,对于这一点,荷尔拜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伊拉斯谟像》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他侧身于书桌前,黑袍、黑帽,气氛端庄典雅、宁静威严,垂目深思、手握着长笔,画面表现出了他在奋笔疾书时的精神状态。画面背景、色调富有“沉着冷静”的气质,与伊拉斯谟的气质相衬,眼神专注传神,鼻梁挺拔冷峻,嘴唇紧抿,伊拉斯谟左手手指所戴的钻戒熠熠生辉,钻石象征永恒不变,暗示伊拉斯谟磊落轶荡的人格和永不暗淡的思想。

画面构图角度的透视复杂,对画家的绘画技法、观察力等富有挑战性,整幅画吸睛点在于人物的头和手,人物的头部和手部被荷尔拜因描绘的精美绝伦,欣赏其细节,犹如品尝一杯美酒、欣赏一位气质绝佳的美人。

荷尔拜因的绘画融写实、慎密、细致、唯美于一体,以线条对人物进行塑造,以少量的调子充当调味剂,他对结构和形体要求严谨,具有科学性,这种造型手段是以丢勒的绘画风格为基础所演变,画面生动传神,人物形象突出,造型手法纯熟。他的肖像画强调描绘对象的内在品质、精神力量、意志等特征,对人物个性观察细致入微,用极致准确、最原始的去表现人物的面貌特点,使人能够直观的从画面中感觉到作者的感受和理解。画面细节处理极其细腻,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以及人物的人格魅力,使人叹为观止。

三、《死亡之舞》

木版画《死亡之舞》是1525-1526年期间所创作,以亚当和夏娃为起源,审判和死亡作为结束。“死之舞”题材普遍流行中世纪,以骷髅形象出现的死神,与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话、拉手舞蹈、上至君主下至婴儿,他们和死神进行对话或者有一段独白,对现世的留恋与不舍是他们大多数人的表现,而死神则告诫他们现世生活的虚无,每一个与他共舞的人会被死神并毫不留情地带走。

《死亡之舞》所反映的是黑死病流行的中世纪,社会身份、财富,在死亡面前都是虚无的。告诫着人们,死亡并不可怕,但是没有人能够征服死亡,也不要忘记死亡,《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同时,死神已经抱着乐器等待着与他们共舞,死神无处不在,像一个审判者,忽视它、恐惧它便会被它嘲笑捉弄,反之,坦然面对它,它就会表现得十分尊重。

《死亡之舞》是有温度的,怜悯垂死的老人、贫瘠的农夫,讽刺、讥笑吝啬的富人与教皇。贫穷的农民面对死亡的时候依旧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丝毫不畏惧,而社会精英、富人仓皇惊恐,有人愚昧的认为他们的财富与荣耀可以与死亡抗衡,极具嘲讽意味。整组版画中人物细腻、神态十分丰富,神韵十足,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他的画笔的下,死亡这个苦涩的生命本质,显得微妙,权势、财富在死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死亡之舞》以骷髅寓人,对于社会现实借绘画来反抗,生前的富贵、荣耀,死亡面前的虚无,通过“骷髅”讽刺人性,寄予了荷尔拜因对底层人民的深刻同情,也通“骷髅”来表现西方生死观念:死亡是平等的。 

四、结语

荷尔拜因融入了丢勒与吕内瓦尔德的绘画艺术,但是他没有丢勒内心的挣扎和吕内瓦尔德的抽搐与绝望,他在现实绘画道路上比他们二位都要走的远。他的创作风格一直都很平稳,和他自己一样沉静、稳重,他永远站在于世界艺林的高处。


参考文献:

1.王浩辉;王燕平:汉斯·荷尔拜因的肖像画艺术[J],艺苑(美术版)1999(2),42-45.

2.常又明:荷尔拜因[J],美术1956(8),61-60.

3.郝赫:田园牧歌中的死神 从《农夫》看荷尔拜因《死亡之舞》组画[J],美术向导2014(8),94-104.

4.李轶凡:浅析17世纪英国画坛的主流绘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49-150.

5. 马磊:荷尔拜因人物素描中的用线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7(11),75.

6.廖峰:谈荷尔拜因及其艺术作品[J],美术大观2010(4),181.

7.王红英:纯粹与典雅:汉斯·荷尔拜因的绘画艺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8),129-130.

8.孙晨旭:中西绘画中骷髅母题与主题的比较——以《鬼趣图》和《死亡舞蹈》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7 (6),154-164.

9.宋耀良:黑死病与文艺复兴运动[J],社会科学战线1988(6),262-265.

10. 薛战胜:荷尔拜因素描与油画之关系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7),25-26.

11.梦隐:伊拉斯谟、小霍尔拜因和插图本《愚人颂》[J],科学文化评论2015 (12), 120-125+129+2.

12.陈洪澜:因《愚人颂》结缘的三位欧洲名家[J],世界文化2018(10),30-34.

13.陈锐:论德国的宗教改革及其文化背景[J],淮阴师专学报1993(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