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2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王晨菲 高春凤

北京建筑大学 100044

摘要:自1987年社会工作重新兴起后,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就面临本土化问题,而在这之后又有数个学者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做出定义,并且关于如何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议题也不断提出。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查阅等方法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进行研究,重点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困境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对其进行引进后,势必要对其进行本土化,即使其能够在中国,以中国人可以运用的,也可以接受的方式展开。但在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务教学上都采用的外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做法。没有很好的与我们大陆地区的人的特点相结合。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国和我国大陆地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1.社会工作本土化及文化的概念

1.1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

社会工作本土化第一次提出是在1971年的联合国第五次社会工作训练的国际性调查上。

我国学者王思斌(2001)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外来的、国际的、先进的社会工作经验,进入社会工作后发国家或地区用以指导、改造其本土社会工作(本土助人活动)的过程。中国人大副教授卫小将(2008)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外在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移入,并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1

1.2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

2.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2.1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

沃尔顿(R•W a l t o n)和那塞(A b e E L N a s s e r)认为,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和扎根阶段。2

1917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创建了著名的“沪东公社”,开设了社会病理学等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开启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到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留学生取代了传教士在教会学校的地位,自此社会工作开始本土化。但不幸的是,在1952年的学科调整中,因一些人认为社会工作为从外国引进来的东西,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因此社会工作惨遭取消。直到1987年的“马甸会议”,社会工作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开始大量的从国外引进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模式,这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引进阶段。

而在引进后,我国也开始将这些理论实务等在国内高校传授,并在实务中加以引用,但显然,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之一在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因此在引进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后,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将社会工作本土化。

2.2 社会工作本土化中存在的问题

2.2.1忽视文化因素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影响

中外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的差距使得中外在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在开展社工服务时,社工伦理守则要求要尽量避免双多重关系,否则会导致服务不能很客观的展开,不能达到很好的服务效果。而在中国这个向来注重人情的社会,人们对熟人的接受度显然比陌生人高,因此在展开服务时,也许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产生的服务效果要比完全没有好。

2.2.2 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领域关注少

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有数个学者开始讨论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王思斌指出了作为西方经典的理性分析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内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进行研究。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目前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还有实务是远远不够的,面临着研究领域局限化的问题。

如在社工教育方面,社工作为一个注重实务的专业,而学生又作为促进社工发展的主力军,当前,我国社工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都还是讲述的西方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就会面临理论对实务的指导性差的问题,从而产生社工没用的想法。

3.中西文化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3.1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

西方的社会工作最早开始于一些宗教团体有组织的关怀、救济贫困群众的工作。基督教所宣扬的是一种大爱,认为人们有接受他人帮助的权力也有帮助他人的义务,因此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在西方变的很容易理解。因此在社工展开专业服务时,社工也更能将助人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从思想上来说,中国当前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儒家虽然也关注人,但是因儒家思想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皇帝服务,因此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因此社工在遵循社会工作者应该树立平等的价值理念方面,工作者就很难做到,社工工作者在工作中很容易将自己放在一个领导者、决策者的地位上,代替服务对象做决定。这与社会所倡导的案主自决原则相悖。

3.2文化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影响

3.2.1 从社会工作过程来看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导师顾东辉在《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中指出个案工作过程包括申请与接案,预测与评估等过程。由此,社会工作的具体展开是一个案主主动申请的过程,而在中国内陆地区,社会工作的具体展开是一个政府购买服务,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中国内陆地区社工发展落后,人们对社工了解鲜少。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中国人向来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因此他们很少会主动寻求社工的帮助。

3.2.2 在社会工作伦理方面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展开专业服务时要避免双重关系以及多重关系,在服务对象是自己的朋友亲人时,应对服务对象进行转介,以避免双多重关系造成的服务效果不佳。而在中国这个熟人至上的社会,人们对和自己有一定关系的人接受程度明显要高于陌生人。所以在是熟人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服务效果更好的情况。

3.3从文化的角度看如何将社会工作本土化

3.3.1 依靠原有体系、注重生活文化

注重生活文化指社工在展开专业服务时,可以依据中国人的特点和文化习俗来展开服务,如西方在社工提供服务时,强调社工绝对不能接受服务对象的东西,而在中国,互赠东西可能会更有利于建立关系,从而使案主能够纰漏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加有利于服务的展开。

3.3.2 教育为先,以专业化引领本土化

我国应该加大对社工的宣传,使社工为更多人所认知,同时提高对社工的重视,使社会上能够出现更多社工人才,使社工能够更加专业化,以专业化带领本土化。


参考文献

[1]胡玉松.从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看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No.297,381-382.

[2]陆士桢.中国社会工作.(2018-04-27).https://m.sohu.com/a/229704362_825958/?pvid=000115_3w_a

[3]刘振.社工客.(2018-11-30).https://m.sohu.com/a/278882222_491282

[4]柳拯;黄胜伟;刘东升.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12;No.52,7-18.

[5]马铮;谢涛.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品牌(下半月),2015,49.

[6]杨梓艺;于首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反思——基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J].文化学刊,2019,No.107,58-61.


1 《本土化”抑或“土生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百年回眸-社工周刊》

2 徐选国;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J].社会工作,2013,No.247,43-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