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及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3

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及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姜博涵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师范)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 当代建筑 分析

摘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礼仪教化,致中和,重规矩,敬天地,崇尚宗教,强调天人合一。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疆土广阔,虽然各民族的风俗差异明显,但是却有许多的建筑的相似点。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样式,意蕴内涵以及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概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六大古文明:古中国、古印度、古西亚、古爱琴海、古埃及、古中美洲。但现在世界上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东、西方两个部分。一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其他地区为辅形成的东方建筑体系,二是由古希腊和古爱琴海流域为主体形成的西方古典文化。在建筑领域中,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是持续不断地,向上可以延伸至上古时代,它形成世界古代建筑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一个独具特色的体系,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古典建筑体系。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建造的中国古代建筑,也包括具有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官方建筑和民间生活建筑。

二、特点分析

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因为音乐和建筑,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大白缺有着相同的特征。那就是不论形式多么复杂,其内核都严格按照一定的节奏、层次、韵律展开。如果说音乐表现的是时间序列,那么与之相对的,建筑则表现空间序列,即通过空间的连续与重复表达鲜明的节奏。而这种特征,在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建筑绝不只是技术的问题,它大到国家政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能在建筑中体现出来。

首先概况一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历史:

最开始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营造屋室(农耕时代)、夯土技术和大宫室(商代)、瓦砖高台建筑(春秋)、木架建筑(战国)、都城,宫殿,陵墓,筑长城(秦代)、木架建筑成熟,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成熟(隋唐时期)、《营造法式》北宋1103年颁发由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其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宋辽金元明清)。

其中先秦时期是原始住宅与建筑住宅的雏形形成;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魏晋南北朝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其中著名的建筑有五台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尤其以木构架为突出,唐代的木建筑体现了力量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舒展朴实庄重大方;宋辽金时期,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公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是古代木构建筑的典范实例;元明清始终过渡带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明清的官方建筑已经完全定型化、标准化、且呈现出拘束但沉稳的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民间传统的建筑区域特色则趋于明显。

接下来分析一下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设计蕴含宗教性

传统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在中国古建筑活动上,儒家学说崇尚仁义礼智信,我们还把“儒释道”三者完美结合。首先在重礼的倡导下,全国所有的建筑都得遵循礼法规矩,小到百姓的住宅楼宇,街边陈设,大到佛堂庙宇皇帝的宫殿,都得受制于礼法教义。中国的古代建筑不靠定向分析,不用形式逻辑去构思,而是靠实际的探索,前人的经验。古代帝王的宫殿墓葬都是按照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实行。当时的人们想要与天地融为一体,寻求自然和谐,趋利避害,逢凶化吉,招财进宝,借用风水宝地,看风水地形是中国古代常有的事情。

(二)整体和谐性

古人不仅考虑第一点设计的宗教性,而且也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他们与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们和工匠们,再考虑阴阳五行的“堪舆之说”之外,也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木林植被等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务必是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于周围的环境能相互融合。尤其是园林这一项,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的《园冶》艺术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道:“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于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于景之间也相互违纪,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其实建筑也必须遵循空间结构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与环境和谐统一,使得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能为能够融为一体。

(三)平面布局的对称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它的平面布局其实大多体现的都是严谨,中轴理念在其中井然有序之间一层一层扩大。平面布局是和谐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中国的的建筑是没有独立存在的,都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呈对称式或自由式布局。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例,它的主要鲜明特点就是把院子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把房廊作为过渡空间使人们能够有活动的空间,更加富有生活的气息。四合院住宅和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是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再比如说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故宫。故宫的空间布局有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了中国的周礼思想。其中“皇权至上,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则宫之中而立庙。”的观点,造成了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殿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切以君主为上,以皇帝为中心和严密的等级观念的思想观念。再比如说当时老百姓的住宅,也都是以一条主轴线,多条横轴线建造而成的“丰”字形结构。在当时看来径数越深,身份地位越高。所以,在当时云南的丽江木府,山东的曲阜孔庙,它们都修建的径很深。于是就有了欧阳修《蝶恋花》的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和“侯门深似海”等形容大官僚的居处。

(四)颜色的特殊性

建筑色彩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也是一种象征符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不仅在建筑的样式上有严格的区分,在建筑的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分。黄绿瓦面氢氯量房,朱红墙柱。白色栏杆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一般人们的心中。经典色彩特征,这种大面积使用青珠黄白金等元素的方法。效果强烈鲜明,在对比中寻求协调统一正是明清官方建筑运色的成功之处。接下来也明清的官方建筑为例,从色彩上表达官式建筑的色彩搭配。白色当时一般都是用来做台基、栏杆、底座的。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五行。其实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金色是白,木是青,水是黑,火是红,土是黄。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在建筑中就会有所体现。红色在中国古建筑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普通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尤其是到了明清皇家建筑红黄两色更是皇家建筑的专属颜色。青绿色一般都用来做官家建筑的梁枋,装饰出豪华富贵的效果。黄色,不管是皇家还是民间,都认为黄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在古代只有皇家的宫殿上才能用黄色琉璃瓦来做屋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都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与智慧。及其独特的创作精神凝聚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其中颜色更是这精华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五)屋顶造型独特

屋角翘起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显著特点之一。《诗.小雅.斯干》中说:“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还有“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这都是对屋顶檐角的描述。①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檐,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由于这些屋顶的组合样式丰富,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民居建筑对于地域性的回应;榫卯结构对于建筑结构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装配式的建筑施工手法;园林建筑对现代建筑景观的深刻影响;还有很多建筑理念上的影响,像赖特这样的现代建筑大师都会从中国传统中汲取灵感。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文性。建筑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尊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征。在实际例子上:王澍设计的象山校院。象山校院临着一座低矮起伏的小山,名曰“象山”。王澍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不规则门窗开洞,起伏的楼梯,巧妙的将校舍与中国山水元素相结合,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元素,营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王澍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手法,就不再只是形制上的运用而是结合了建筑周围环境与典型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同时,营造出能反应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意境。这是对中国元素的高级应用。上面说的象山美院是国内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其实,国外也有。Big事务所设计的哥本哈根熊猫馆。

总体上来说,在熊猫馆的设计上,整体形制很像中国的太极图案。但根据BIG事务所的设计出发点来看,设计之初并非直接套用太极这一元素,而是从功能角度出发设计而成的。

熊猫在一年中,除了2周,其他时间都是不愿意在一起的。所以BIG事务所设计了“阴阳”的形状,相似但分开,相离且互补。两只熊猫各得其所,有均好的室内和室外空间。同时考虑了观众的流线,可以360度任意一个方向进入整个场地,并且能近距离观察熊猫。所以,熊猫馆的形状即是熊猫的居所和观众的流线,自然而然导出的结果。因此,使用中国元素的方式,从形制运用上,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以功能为主导,辅用中国元素,才是较好的应用方式。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且唯美的元素符号,还拥有浓烈的哲学韵味,而且其充分遵从自然法则,并将自然景象巧妙融合。相比之下,现代建筑侧重于追求人性化特征的体现,而传统建筑文化则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统建筑文化不仅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内涵的参考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还能进一步凸显建筑设计的个性化特征,提升艺术文化内涵。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可传承民族文化、突出现代科学特征、彰显特色主义人文情怀,体现时代发展的新风貌。

四、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的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和文化知识。这都对当代的设计师们给予深刻的启迪。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必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深深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之中。它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民族特色。它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要继承和再现传统建筑文化,必须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艺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继承形式和内涵,使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真正具有现代性。

我国现代人口的目标是加快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应立足于保持我国的民族特色,即现代元素的融合和本土文化的保存,而不应出现历史旅游的增长,更何况西方观念的充分接受;城市建设是一个地域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城市的象征。

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社会的痕迹。一个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导致许多历史文明的消失,其中以城市建筑最为明显,尽管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现代城市是科学和经济的聚集地。人类和文化遗产是一笔历史悠久的财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一块木头和一块砖头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我们要把古建筑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起来,使古老的建筑文化得到合理保护,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几千年,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延续历史和文化遗产,而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合理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魅力,又保证了技术质量、质量,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避免了老建筑的尴尬局面中国建筑风格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对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深刻意蕴与特点加以传承与发扬。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正能量元素加以复兴!

文献引用:①林徽因《林徽因谈中国建筑》


作者简介:

姜博涵(1999.10.15—)男,河北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