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前儿童需求的主题式课程建构与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2

基于学前儿童需求的主题式课程建构与评价

潘芙蓉

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310006

摘要:为了能够兼顾学前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对其课程设计进行一个创造性的考量。而主题式课程既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教师明确自己的课堂实践目的,也能够帮助学前儿童在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上全面参与到主题课程中来。只有这样,学前儿童的学习需求才能够在课程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保障,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主题式课程;建构评价

引言:传统的学前教育大都采用分科的形式,并使用说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完整的知识因分科教学而被割裂了,不符合孩子们从整体上认识世界的特点。传统的学前儿童课程重视知识的传递,不利于培养学前儿童对各学科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前儿童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运用主题教学的模式,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构建主题课程,丰富主题教学的内容,并拓宽主题教学的形式。

一、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构建主题课程

传统的学前课程由于受到"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忽视了学前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构建学前儿童园主题课程时,从何切入才能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主题课程的实践效果,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才是构建主题课程的切入点。例如,通过"纸吸水"的游戏,幼儿教师就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出发,围绕"有趣的纸",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像科学领域课程"纸的吸水性"。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材质与硬度的纸,并设计了丰富的情境促使学前儿童自主探究纸的吸水性,了解纸的吸水性强弱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等等,活动中孩子们兴味盎然。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语言、艺术、健康、社会领域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课程,如语言领域讲述"纸的来历"的故事,艺术领域课程"有趣的折纸",健康领域课程"不能吃纸",社会领域课程"爱惜每一张纸",等等,从而围绕教学主题,构建了学前儿童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结合了学前儿童的兴趣、已有经验与实际发展需求,实现了多领域跨界整合,促进了孩子们对"纸"的全面认知,当他们再遇到与"纸"有关的问题时,将尝试从不同视角来思考与解决问题,将有效调动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不断创新发展。

二、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大都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现代学前儿童园教育也特别重视环境创设,通过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学前儿童自主探究,生成更多学前儿童感兴趣的课程。同时,通过学前儿童园环境的创设,也有利于教师理解园所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主题式教学中,我们把主题式教学与环境创设进行有机整合,促进主题课程的发展,引导学前儿童自主探究性学习,即追随主题教学的不同阶段,不断变化环境创设内容,在环境与主题教学活动的充分互动中,构建与完善主题课程。例如,在"纸箱变变变"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各领域的教育内容,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与"纸箱"有关的游戏活动,如体育教学中把纸箱踩扁后玩"巧过河"的游戏,即每人两块纸板,反复交替踩着纸板走到"河的对岸";还有使用纸箱玩"钻山洞"的游戏等。教师把孩子们的创意以及活动的过程拍成照片,然后丰富主题墙相关板块,孩子们每次都会驻足观看,有效调动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接下来的"纸箱创意绘画"游戏中,孩子们在纸箱上尽情挥舞着画笔,最后,教师利用评比的方式将孩子们的作品分成三个等级,然后将最优秀的放在美术区角进行展览,通过区域环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孩子们使用纸进行创意绘画活动的兴趣。

三、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处于身心的快速发展阶段,对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探索欲,然而受限于师资储备不足、学前儿童园教学设施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学前儿童园的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大多数时间里,儿童都是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互动有限。对于自我约束力非常薄弱的学前儿童来说,如果让他们完全主导课堂,确实可能会出现上课效率较低,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更加灵活的设置教学目标,在统一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学前儿童,突出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引导学前儿童去主动探究。例如,在美术手工课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固定统一的授课形式,比如指定一个场景或物体让学前儿童去描绘,教师应该发挥学前儿童的想象力,设置更灵活的主题,例如可以用"圆形"作为题目,让学前儿童自由发挥,画出自己能想象到的圆形物体。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更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联想能力。在手工课上,教师也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创作,例如可以让学前儿童利用牛奶包装盒、纸杯等便于剪裁的物品,不限制具体范围,让学前儿童发挥想象力,制作自己能够想到的东西。

四、拓展学前儿童思维

,培养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学前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尚未成熟,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其实3-6岁的儿童,思维意识极其活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期,对于音乐、语言等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都是最佳学习时间。教师应该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改变简单重复的环节,努力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例如可以让学前儿童分组协作,穿越不同的障碍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一些障碍物有一定的难度,让学前儿童通过挪动其他教具或者互相帮助来完成障碍物穿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那些表现出色或者努力帮助队友的儿童,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倾向。

结束语

学前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学前教育课程中还是老师主导课堂,幼儿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学前教育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在课堂设计中应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分析、主题课堂的理论内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焯雅.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斯洛伐克幼儿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20.

  2. 杨文娟,卓康,于丹.主题式拓展阅读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探究[J].作家天地,2020(1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