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2

试析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温虎林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甘肃陇南 742500)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性,文学性以及艺术性,同时还涵盖了多样化的思想特征,包括了各类的精神实践,是个体或集体的情感重要表现,传递了具有东亚文化的美感文体形态。本文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和体认,意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鉴赏角度。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体认;作品鉴赏

随着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其鲜活性,但是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具有文化传承以及思想传播的重要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文学的国家,在漫长的国家发展过程中,文学是塑造民族性格、打造传统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体认也需从多个角度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导向和意义。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大多都是口口相传,但是随着文字以及书写工具的发明和被广泛运用,改变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学的表达形式,我国的古代文学相较于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更加备受关注和认可,而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特性可以从精神文化内涵、形式美感以及传播方式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精神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内涵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作者主观情感,既代表着个人也代表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我自古以来就是有着强烈伦理意识的民族,无论在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追求“大一统”的精神信仰,因此古代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性输出,而是对民众的一种“教化”,例如“孔孟之道”就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了思想的记录,在教人向善的基础上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规则,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及文学性质,更多的是在人群的精神世界里进行独特伦理和实践的确立,以隐喻、象征、启示等文学表达手法在思想上为其拓展精神空间[1]

(二)形式美感

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感更多的是体现在文体上,我国首先是由一个多民族国家组成,因此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风以及习俗,因此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特点。例如《诗经》中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不同的地区,因此文本特征也不尽相同,在秦汉之前的文本多是以市井化的口语进行记录,并不讲究合辙押韵,但是随着古代社会发展形态的迭更,语言形式的变化也逐渐明显更加注重求新以及精致的文体表达,例如唐诗宋词的工整对仗、合辙押韵都体现了传统文人对于文本美学的重要追求过程。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并没有明确文学的具体种类,但是一般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都会被认为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即便是纯粹性的政府公文,也会被认为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李密的《陈情表》都是当时的重要文学丰碑,既体现了国家肱骨重臣的责任与担当,又有很强的官方文本体征。

(三)传播方式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这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作为幼儿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具有极高的传播范围,而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包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李白《蜀道难》、《早发白帝城》,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具有一定的社交群体,群体内部的诗歌则作为文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载体,在春秋以及秦晋时期贵族通常以歌言志,并能够通过其流传的诗歌判断个人的情趣以及志向,随着后世的文学作品更迭,诗歌更多的是感悟人生,并实现了超越现实的精神交流,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是以寄托友情及思念为主,但是全文则以描写景色为基础,写得飘逸灵动[2]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包容性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发展时间漫长,因此很难以现代文学的眼光去审视古代文学作品,这是由于我国具有漫长的悠久文明历史,因此文学活动无处不在同时也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多民族的融合以及各类文学技巧的互动下,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殊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后进行的多方选择,但是相对小众的作品也不能否认其自身的价值。

(一)文学作品的交叠

由于古代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因此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成为了社会的关注对象,并成为人们欣赏以及模仿的典范,但是要想成为当世经典,就必须符合时代的审美情趣以及大众的接受程度,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让作者获得社会声誉,从此声名远播。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些作品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或者人们的价值认同,那就可能被人们所忽视,例如陶渊明的诗常常寄情于山水,在其所处的朝代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宋朝才被苏轼所推崇,如果错过了良人,也有可能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二)文学作品的技巧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无外乎在教育和欣赏两个方面,教育更多的是以启蒙以及科举考试为主,例如四书五经等科考必备学习作品,而欣赏则是人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传诵,因此这就涉及到作者的创作技巧,同时创作作品也作为个人才华的主要评判标准。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要有特定时代的代表性,既表示对于某种美学观念的认同,同时也要符合受众群体的口味,例如《汉书》、《史记》以及《三国志》等被众多古代文人作为经典同时在后世的诗篇中,也能常常看到关于这三本书的一些片段,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故事,也会被文人们收集整理并形成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例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不同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及技巧,同时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形态,对于作品的欣赏和传承具有很大影响[3]

三、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体认

我国的文学体系较为庞杂,因此对于古代明天进行欣赏和体认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审视眼光。首先,需要在鉴赏之前做多方面的准备,尽可能多的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多元化对比,了解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才能将作品内容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相关联。其次,鉴赏者必须扎实的掌握古代语言知识体系,将文学与史学相结合并注重前人的相关评论,秉承客观的态度独立思考,在欣赏作品的前提下要进行意境的感悟,了解语言中的隐喻,但是不能套用今天的价值观念,而是要从古代的历史发展以及思想开放程度来理解。最后,古代的文学作品既有美学的文字表达,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一种方式,因此鉴赏者要品味其中包含的丰富政治意蕴和社会功能。传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赋比兴”为主要形式结构,而鉴赏者大体通过“感悟、启发、总结”进行简要概括,而现在的鉴赏与研究则需要通过美学、文学,哲学以及历史学进行综合融合,基于社会制度以及文学形态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审视杜绝主观意识的体验,而是以社会发展进行理论性的概括与总结,古代文学鉴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消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误解,让作品更加鲜活的方式体现出作家的性情,认知个性以及情感意志[4]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承载了众多文学人士的思想精华,同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随着当前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逐渐巩固,不仅要在经济领域中独占鳌头,同时也要加强民族自信力和文化自信心,更需要以坚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森.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J].青年文学家,2020(33):51-52.

[2]王定虎.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探讨[J].山东青年,2020(6):250,252.

[3]唐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J].名家名作,2019(1):119.

[4]杨兰.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8(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