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考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浅析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考核

郑国华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2020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践行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且高考也日益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本文主要从高考考查的角度,分析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及意图,希望能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020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不但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中,践行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且高考也日益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新的课程标准要强调“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的成长,对民族的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分析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及意图,则能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启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下面对高考中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进行浅析。

一、对唯物史观的考查;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及方法论,侧重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考对唯物史观的考查侧重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等观点,如:

例1【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本题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角度去设题,材料阐述了宋代东南沿海的一些社会现象,设问则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知识,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其社会的变迁。所以选C.

二、对史料实证的考查;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历史材料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重现、认识真实的历史;高考中的史料实证强调“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原则。要求对所给的多种历史材料进行辨析,由多种史料实证得出某个历史结论, 如:

例2【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通过对本题的材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的度量衡标准混乱,直接造成市场商品交易不便利,增加了一定的成本。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与政治上的军阀有关联,故B错误;度量衡标准混乱的状况这一史实并不能得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和商品流通被阻断这两个结论。结论不从史料中出,故C、D错误。

三、对历史解释的考查;历史解释是指以现有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对客观历史事物进行辩证分析和客观评判;高考选择题的材料一般是两至三行文字,即是有限的材料,因此,由其推导出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高考中注重对题目中的史料解释的用词程度性的考查。如:

例3【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本题史料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立为王,这一史实并不能体现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程度,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继承问题,“世袭制度”在当时是否“消亡”的程度,材料并没有体现,故B错误;解读材料可以知道旧制度受到冲击,但 “开始”的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可以得出当时楚国国君不服周王而自立为王,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四、对时空观念的考查;时空观念强调对历史事物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的观察、分析,从而对历史事物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时空观在高考中考查相对较多,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时间空间有准确的认识。如:

例4【2017年全国Ⅰ卷文综•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本题的材料中有个历史名词“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所学,“边区政府”一词是抗战时期我党建立的抗日政府,其时间为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空间地点为陕甘宁。土地革命和国民革命的时间与材料也不符,故A、C项错误;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由此可知该政策强调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日,因此适应了当时抗战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时间为抗战时期,时代使命是抗日,且材料强调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日,因此D项错误。

五、对家国情怀的考查: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品格, “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2]。高考中对“家国情怀的考查,侧重于帮助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例5【2019年全国Ⅰ卷文综•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本题的史料选自抗战时期,在抗战时期强调重温本国历史有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意识,共同抗日,挽救民族危机。学生对本题的作答需要回顾所的抗战史,通过对本题的解答,重现抗战时代,让人居安思危,前事不忘,后事之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深入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3]。而对高考中所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和学习,则能为我们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并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2]唐云华.例谈基于部编教材的家国情怀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4):250-250

[3]贾平平.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以"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2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