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控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中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疼痛控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中的影响

刘雅茹 徐会娜

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有以下选择:64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对照组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两组术后均进行早期康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康复情况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状态及髋关节活动时的疼痛数字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患者对于康复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疼痛的镇痛效果满意,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关键词:镇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康复

引言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材料将人体的股骨头和髋臼置换,具有解除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关节稳定性和不影响或修复肢体长度的综合优点。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髋关节术后的功能,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术后的疼痛,就很难保证手术后主动地进行康复锻炼,我们比较了多模式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64 例。纳入标准:无精神疾患或者语言障碍不能完成手术后调查者;无中枢性和外周性神经肌肉缺陷不能顺利完成康复计划者;无心、肺等重要器官病变;无酒精、药物、毒品滥用病史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17 例,年龄(67.2±10.4)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 例,股骨颈骨折11 例,髋关节炎8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6 例,年龄(65.8±9.6)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 例,股骨颈骨折10 例,髋关节炎7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由同一医师采用同一手术方式(经后外路)完成,假体均为生物

型假体,假体及器械均由同一厂家提供。

1.2 研究方法

1.2.1 镇痛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进行健康教育及术前指导,教会患者应用数字评分法(NRS) 进行疼痛评分,0 为无痛,10 为最痛。指导患者学习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1.2.1.1 观察组

(1) 术前针对疼痛的心理护理。入院后除常规宣教外,进行疼痛治疗理念的宣教,让患者明白预防性镇痛的优点。向其讲解术后保护性镇痛可使疼痛程度降到最低达到相对无痛的效果。使其在掌握手术后锻炼方法的基础上树立术后可以“无痛”的康复理念及信心。

(2) 药物镇痛。手术切皮前15min 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mg,手术关闭切口时给予生理盐水60mL+ 罗哌卡因200mg 在关节囊周围、切口周围浸润注射。术后持续冰疗48h。首次应用帕瑞昔布后12h、24h、36h,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mg1 次。术后48h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12h,至术后第7 天。

1.2.1.2 对照组

患者术前、术中不应用镇痛药物。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48h 拔除镇痛泵。持续冰疗48h。术后48h 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12h,至术后第7 天。

1.2.2 康复训练方法

两组采取同样的康复训练方法。①术后当天患肢外展30°保持中立位,双腿间放梯形枕,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患者麻醉清醒后,鼓励其行跖趾关节伸屈,双侧踝关节伸屈,4-6 次/min,5-10min/ 次。②术后第l 天教会患者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然后放松,重复练习,15-20min/ 次,2-3 次/d,直腿抬高患肢保持3-5s,重复做,直至感到疲劳。③术后第2 天开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练习。继续患肢肌力训练,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增加髋部屈曲练习。应用CPM 机进行髋关节的屈曲练习,患者平卧,将

患肢置于CPM 机上,角度由15° 开始,2 次/d,30-60min/ 次,增加5°-10°/d,以后逐渐增加到85°为止。④术后第3 天,如果是初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则可下地扶助行器行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患肢部分负重。⑤术后1 周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双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术后2 周由双拐逐渐过渡到单拐行走,最后达到肢体全部负重行走。

1.2.3 观察指标

1.2.3.1 术后静息及活动时疼痛评分

采用数字评分法(NRS) 进行疼痛评分。以0-10 分计量疼痛程度,以NRS 评分尺为评分工具,由患者进行评分。于术后6h、12h、24h、48h、72h 患者静息时及活动关节时进行NRS 评分。

1.2.3.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术后4 周由患者对自己的康复效果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级别。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均数± 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2.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是顺利进行康复训练的前提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康复锻炼。早期系统的功能锻炼能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运行,加快患肢消肿,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防止术后关节粘连,增强肌肉张力,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因素在于术后切口疼痛,大多数患者因为术后疼痛而不愿意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完成锻炼计划,使关节功能恢复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低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镇痛不仅能够使患者在身心上接受手术的事实,而且能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因此,术后有效的镇痛对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具有重要作用。

2.2 多模式镇痛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多模式镇痛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方法,即采用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和方法,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在不同时间给药的方法进行镇痛,以最小的副作用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6h、12h、24h、48h 静息状态及活动时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多模式镇痛方案效果肯定。术前预防性镇痛,可以减少或消除手术中和手术后的疼痛。而帕瑞昔布可有效的对外周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进行抑制, 降低PGF2、PGE2、PGI2 等的生成量, 从而有效的对初级疼痛刺激因子进行阻断, 降低炎症反应因子的活性, 最终可有效的降低中枢敏感化及外周敏感化。不仅产生超前镇痛的效果,并且可以延续到手术后炎症所致的组织损伤阶段。

2.3 多模式镇痛可保证康复方案的实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可能地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完善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早期往往因切口疼痛患者不愿接受康复锻练,使锻炼时间、频次、力度达不到锻炼的要求,且因肢体活动减少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肌腱组织黏连挛缩等发生,影响关节功能恢复。只有保证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有效镇痛,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才能顺利进行。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的方法,有效减少术后患者静息状态及运动时的疼痛,保证了手术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叶国凤, 金爱东. 临床骨科护理学[M]. 第1 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11-519.

[2]  郭徽灵. 两种不同引流方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7(1):118-120.

[3]  白跃宏, 毕霞. 骨科手术康复指南[M].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