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1

外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

张彬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外科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在心理上更加需要得到安慰和鼓励,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心理护理方法,并且能够结合患者的基础资料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心理上支持患者,使其产生被关心、被重视的心理安慰,这样有利于患者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快速康复。可见,心理护理是外科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关键词】外科护理;心理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1
  目的 研究外科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策略。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外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资料,并将其分为两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的57例患者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的57例患者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5.96%。结论 将心理护理运用在外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医疗操作,值得临床借鉴。 基于此,笔者分析心理护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策略,具体内容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患者中,男64例,女50例;年龄18~67岁,平均(42.7±10.1)岁。两组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原因分别为车祸、坠楼、脏器疾病等,两组患者排除精神异常、重症疾病等类别的患者,且全部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工作。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检查项目、方法、帮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主要包括根据患者年龄、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等基础条件,制定符合其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心理护理方案,并在手术治疗之前告知患者与疾病、治疗方法等有关的基础内容,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心声,了解患者诉求,讲解受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并且针对患者在手术期间产生的不适感做出解释等[1]。此外,还应对患者实施术后心理护理,具体从术后疼痛、术后指导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实施护理。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好转或是完全好转,且心理健康;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心理上存在轻度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幅度较小,效果不理想,并且患者缺少健康的心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3 讨 论
  外科患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有的患者为慢性疾病,需要在住院时择期手术,而患者因疾病的影响和对医院的陌生感,经常出现烦躁、痛苦、情绪不稳定以及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影响治疗效果。如果是急诊患者,通常由于疾病发病突然、病情的发展迅速、加之后果存在不可预见性特点,导致患者极度紧张,通常表现出消沉、急躁、忧虑、担心以及紧张等负性心理。这就需要外科护理人员积极利用心理护理措施,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外科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护理时,要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外科患者,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进行自我介绍,同时介绍医院的基础环境以及制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从而减缓或是消除其紧张和恐惧情绪。对于外科患者而言,担忧手术产生的疼痛感、担心手术期间发生大出血,害怕麻醉诱发的意外等,不同的患者与不同的担心,护理人员就需要根据这一点制定护理方案,讲解疾病和手术治疗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逐渐消除或是缓解其不良心理[2]。此外,对于急诊的外科患者,护理人员则需要与数熟练、准确且敏捷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和依赖,以果断的言行、温和的态度以及平稳的声调安抚患者的情绪,使其增加其信心,使其配合护理操作。如果患者术后产生疼痛感,护理人员则需要增加病房的巡视次数,增加与患者的交流频率,鼓励患者,并且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使其尽快康复。总之,在临床上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风味,能够提高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从积极方面去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护理目标的一种方法。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保证患者身心健康、提高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金   琦.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在骨、脊柱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49.
  [2] 林惠绵.心理护理在肿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8):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