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2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

帅云妹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医院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3623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纳入天津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以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急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与血压指标,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影响

引言

心脏停搏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针对该病临床需及时进行救治,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即需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然而,对心脏停搏患者仅使用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仍存在不足,由于患者发生心脏停搏的原因有很多,在救治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救治过程中存在失误,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且在严重时会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还需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这在心脏停搏患者的康复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急诊护理常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的护理仅停留在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等方面,护理工作缺乏全面性。为了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引入了针对性、全面性护理,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择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年龄38~75岁,平均(58.36±5.19)岁;对照组年龄37~76岁,平均(59.28±4.61)岁。两组患者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常规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例如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密切监测,加强健康宣教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等。除上述常规护理以外,还给予观察组急诊护理干预,(1)心电监护:通过心肺复苏以后,虽然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然而因病情比较危重,还需要对其病情状况和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防止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相关情况。(2)心理干预:因身体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所以在心肺复苏以后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例如烦躁、绝望等,使得护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到复苏以后,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使其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3)气道护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无菌操作流程严格遵循。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使患者气道时刻保持通畅状态。低压气囊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放气频次把握好,防止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情况发生。(4)脑部复苏:成功进行心肺复苏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室温进行合理调节,一般控制在19摄氏度左右,在患者的额头和颈部用毛巾进行湿敷处理,使脑部的氧代谢率降低,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脑部组织的再灌注。(4)日常监护:护理人员需要将应急准备工作做好,保证患者在出现不良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快速、妥善的处理;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并协助患者定期调整体位,使肢体的血液循环时刻保持通畅状态;对气管插管进行妥善固定,防止出现不良情况,例如脱出、打折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和血压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率和血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反应迟缓2例,胸口不适5例,记忆力衰退3例,抽搐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研究组患者中反应迟缓1例,胸口不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并发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80,P=0.0033)。

2.3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护理后,对照组中效果明显10例,效果一般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中效果明显28例,效果一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3,P=0.0068)。

3讨 论

心脏骤停根据病原分为心源性心搏停止以及非心源性心搏停止,心脏骤停期间心脏活动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无法实现有效泵血,从而导致患者全身各脏器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增强,外周血管收缩,无氧代谢产物以及乳酸分泌增多,可致使心、脑等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目前心脏骤停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开展早期心肺复苏术治疗,该治疗技术联合人工呼吸以及胸外按压,以促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心脏骤停属于临床常见症状,受心肌梗死、药物中毒、心脏功能下降以及心脏循环中断等因素影响,心脏停止搏动,引起机体缺氧、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会随着病情加重导致猝死。目前,临床对于心脏骤停主要采取心肺复苏治疗,能够改善脑部、心脏缺氧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由于多数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后生命体征仍处于危险状态,再加之受疾病困扰以及担心治疗效果、费用等因素影响,常伴有焦虑、浮躁等情绪,导致应激反应强烈,不利于疾病预后。因此,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急诊心理护理主要是在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使护理更全面化、具体化,联合心电图监护、脑部复苏、呼吸道护理等手段,既能减少不良反应症状,改善疾病预后,又能提高护理质量。及时调整室内湿度、温度,控制探视人数,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加快疾病恢复。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增加巡视次数,出现异常问题能够及时告知医师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加强脑部复苏护理,患者心肺复苏结束后,使用毛巾湿敷患者头部和颈部,能够减少脑氧代谢,避免脑组织再灌注损伤。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确保呼吸通畅,加强插管护理,确保气道湿润,控制低压气囊频率,能够避免咽部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反流。因大多数患者受家庭经济条件以及担心治疗效果等,负面情绪波动较大,及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此时再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积极与患者交流,不仅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积极性,还能促进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元贞.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20,7(2):43-44.

[2]王敏.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J].健康之友,2019(24):252.

[3]季萍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健康必读,2019(3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