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导学案” 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刘銮敏

安徽省灵璧中学 234200

摘要: 导学案是以一种预先知识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教学脉络。随着近年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导学案在课程中的运用也逐渐成熟。基于导学案的课程运用,学生能够在预习环节课程学习中期和课后复习阶段,通过符合能力发展的题目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高中物理是一项以抽象和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科,因此通过导学案的使用,能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问题的引领式思考,实现与教师探究课堂相为辅助的目标效果。

关键词: 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应用策略

导学案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能力的导入环节。高中物理知识抽象复杂,因此需要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掌握课程重难点,提出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答疑,也能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课程思维灵活度,缓解教师课程设计压力,也能根据学生课后习题正确率判断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课程训练,这样能从授课角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为其以后学习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课前预习为导向,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的预习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课前对所学内容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掌握物理概念学习的主体环节。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或在自主预习时缺乏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因此借助导学案能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针对性。同时以探究性问题为课堂导入,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能为探究式课程环节的推动起到奠基效果。

比如教师教授《平抛运动》这一课程时,在导学案预习部分设计过程中,要整体考虑导学案预习部分对知识理解由浅入深的过渡,从物理现象出发,激发学生关注物理规律的兴趣,并融合课程实验的方法,预先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平抛运动的基本物理概念,这样学生在后续课程环节的接受难度就有所降低。首先教师可以以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哪些平抛运动,以此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的初始条件是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竖直方向速度为0的加速度运动。之后通过回顾旧知识中:力对物体运动形式改变这一规律,帮助学生从旧知识的回忆中引入新知识学习。同时以平抛运动过程中各物理条件改变对平抛运动倾斜角速度合成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学生实践探究埋下伏笔,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以充足的动力和实验探究精神,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吸引学生自学兴趣,之后,通过旧知识关联的方式,增强学生不同知识体系间相互关联的记忆,进一步通过课程实验条件设定,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热情。因此,好的导学案在预习部分可以为课程设计环节埋下实验探究的伏笔,也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对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把握。

二、从探究性课堂中体现导学案的思维导图效果

导学案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在于其可以在课程中为教师丰富的课程环节设置提供支撑,因此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导学案的思维导图作用,以探究模式为教学主体环节,引导学生在实验设计层面突出对综合物理概念运用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环节出现的疑惑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教授《力的相互作用》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导学案对生活中力相互作用的现象进行进一步阐释。以物理模型为例,让学生体会当两个人分别在两条小船上相互施加力时,两条船分别向两边分开。首先让学生判断船移动的距离与总重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进行船的受力分析,理清为什么施力双方并不是船,但还能会在水面上运动呢?学生在教师探究性问答中,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得出当总重量大时船移动的距离小,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船的受力进行分析,明确传授到人给的朝反方向摩擦力,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的阻力与船的总重力从正比,而阻力实质是通过能量的转换降低船的动能,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物理量间的关系论证为什么重量大时船移动距离小。这样借助导学案,教师能够以清晰的物理学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力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将物理模型用物理概念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探究为教学目的,借助导学案展开课程讨论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课堂探究激情,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物理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导学案教学,帮助学生在课程中以清晰的思路了解物理模型及其背后蕴含的物理概念。

三、从考核出发评价知识掌握,体现课堂成果反馈

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物理概念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起到考察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学生对导学案题目自主讲解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这样有助于教师优化课程设计,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在课程中知识掌握的成就感。

比如教师教授《加速度》章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对运动状态判断过程中的易错题目进行考核,通过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和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减速运动这些基础概念,让学生辨别加速度与速度间的关系以及力作用和物体运动方向这两个概念间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典型题目进行护理概念的反思练习,能够了解自身对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在课程中及时提出疑问。教师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当场答疑,避免学生因为知识理解存在偏差导致课后习题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通过考评环节增加导学案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和概念理解的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向教师进行询问。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生题目准确率和速度方面判断学生对于基础概念掌握成果,以增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

结语:

依托导学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与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依托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增加,对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考察,并结合易错题在课程教学后加强对学生知识概念理解程度的考核,以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巫达文.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 43) : 165

[2]赵辉.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0) :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