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文献回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3

幼小衔接工作文献回顾

梁智彬

广东省公安厅幼儿院

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幼儿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做好幼儿衔接工作,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儿童自然顺利地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工作如果没有做好,非但不能很好解决幼儿初入小学产生的种种不适应问题,还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学术界大都认为源于幼儿与小学生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重大区别。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对幼儿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2.学习方式的断层;3.行为规范的断层;4.社会结构的断层;5.期望水平的断层;6.学习环境的断层。

国内的研究大体上踵续哈克教授的思考方向。例如刘胜琳认为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社会赋予儿童的角色期待从幼儿转变为小学生;2.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游戏转变成学习;3.师生关系的变化;4.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小学中的游戏设施远远少于幼儿园; 5.儿童本身地位的变化,即从幼儿园最大的孩子变成了小学最小的孩子。1

而李青松、李莉则是从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次对幼儿园与小学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从物质层上来看:在活动环境与器具、主要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从制度层上看:幼儿园与小学对儿童的活动要求作息制度不同。从心理层上看,在价值观念、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异的。2

黄人颂认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而小学实施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有静动交替,小学主要为静; 3.师生关系不同,进入小学后老师与孩子的关系不再像幼儿园那样亲密;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3

1995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报告中分析,环境的差异,课程的差异,班集体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活动与任务的变化这五个方面是幼小两个机构最明显的差异。 刘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具体分成两个方面:1.教育要求提高,学业学习称为儿童的责任和压力;以上课为主;学习在量上和质上的要求骤然加大和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形式以游戏谈话,以直观的,形象的,色彩鲜艳的材料进行,并常常让儿童直接动手来摆弄,而在小学则以讲授为主,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式明显减少;2、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教室单调,拥挤;行动的诸多限制性;成人的关怀明显减少;班级人数成倍增加。4

郭晓灵认为有以下区别:1.幼儿升入小学后将受到教师更严格的教育,受到的压力也因此更大;2.小学和幼儿园的目标教学形式上较大的区别使得一些幼儿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产生学习障碍;3.新环境对孩子的交往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幼儿园里强调的个人要求,在小学里不再被一再强调;4.家长对孩子的突然的要求的变化也造成孩子的不适应。5

以上观点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基本上都集中于二个阶段在环境、角色、课程三个方面的不同。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学术界已经有清醒的认知。例如刘东认为我国幼小衔接状况存在着如下问题:1.片面性,忽视了多方面的能力培养;2.单向性,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3.盲目超前化,幼儿教育“小学化”;4.追求形式,忽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6

曹凤英则认为:1.“幼小衔接”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2.作业内容丰富多样,但仍有部分作业小学化;3.游戏“进入”学前班,但形式单一,时间短;4.幼儿上课时间偏长,长时间的学习,使得幼儿很疲劳,有害幼儿的成长发育。7

林嘉绥根据调查,提出幼儿在入学后,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各种不适应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幼儿感到上课时间过长,作业多,部分学生出现了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现象,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负担重。不少学生学业的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增多,自信心下降。8刘炎发现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初入小学的幼儿对小学骤然而至的新的教育要求和环境,普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社会适应性上,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不适应,对严格又繁多的纪律约束不适应,对缺乏关怀和照顾不适应,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在学习上,缺乏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读写能力不足,数学能力不足。9

三、应对原则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解决儿童入学以后的适应困难,即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两个方面。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坚持哪些原则?刘东认为应该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 两类教育机构要求同存异,坚持终身教育理念,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

  2. 幼小衔接教育以能力衔接为重点,做到全面而系统。10

刘炎提出三项原则:长期准备与大班准备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避免以上课代替游戏。11

曹跃丽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原则:重视合作与协作,双向靠拢;衔接工作应系统化,即衔接的时间要提前开始,而不是在幼儿园大班一年或半年的衔接;重视全面发展,既要注重智力因素,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12也有人提出了另三条原则: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全面性而非单项的衔接;与小学衔接而非小学化 。这三条原则与前面提到的三条原则有重叠之处,但第三条“与小学衔接而非小学化更象是存在的问题,而非一个独立的原则。

赵鸣提出四个原则:1.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2.在幼儿园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3.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包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积极地评价4.培养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兴趣,包括幼儿园和小学开展交流活动,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将游戏、表演、绘画引入一年级的课堂。13

也有些人提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活动交往的条件,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发展社会性。2.“幼小衔接”不光是有关知识的衔接与准备,而是儿童社会性的成熟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儿童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中。3.重视幼儿认知的情感化,充分强调幼儿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智慧。4.在教学中,要强化与孩子智慧相关的核心因素,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14

王薇则极力强调以往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十分忽视,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的发展中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她认为应该特别注意对孩子的信心的培养。15

韩丹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认为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幼儿了解未来的小学生活,并加以适当的训练,对帮助幼儿顺利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很有好处,因此提出以下原则:1.积极锻炼身体,以适应小学活动量的增加。2.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进入小学阶段的保证。3.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意识。16

董旭花提出四个原则:1.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教师应花一点时间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制定与儿童心理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使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与幼儿园顺利衔接而不是断裂。3.教师尽可能避免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4.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为宜标准的评价儿童方式,承认儿童的个别差异,创设更为宽容的、接纳的心理环境。17

无论从那个方面入手解决幼小两头的差异问题,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应是保持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如何使这个原则具体化,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幼小衔接的具体方法

1.入学准备工作的内容

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作好学前准备工作,当前我国的幼教工作者非常重视入学准备,不过实践中出现了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

关于入学准备工作的内容,陈帼眉等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明确小学教育任务与小学准备教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在幼儿的生活上,要求他遵守必要的原则,执行一定的任务,承担某些责任;培养入学前儿童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18刘茂银提出一年级入学教育应实现以下三大基本任务:对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包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启蒙教育,包括知识启蒙和学习方法启蒙;完成儿童角色的转换,促使儿童不断的学生化,社会化。19刘宝琳强调入学准备工作包括:促进身体发展,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培养幼儿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稳定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品质与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学动机和行为习惯20。“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提出为儿童入学做三个方面的准备:一般发展与知识技能;儿童主动性的培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21

人们在入学前准备方面似乎已达成共识,不仅包括读写算能力的准备,也十分重视良好的个性品质,习惯的培养,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倾向。但在如何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具体实施方法

曹凤英对学前班和教师队伍有明确的看法,她认为,学前班的任务核心是培养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不仅应在课堂上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还应渗透到各项游戏与活动中。此外,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并能正确理解“幼小衔接”问题,把精力放在仔细研究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方面尽量贴近幼儿并促进幼儿的发展。22

同样是强调教师的作用,苏岩更注重小学老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苏岩对小学一年级老师提出了如下要求:1.在组织教学中训练常规,培养习惯。2.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包括引导学生独立,及时完成家庭作业以及整理文具等等内容。只有小学老师重视并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避免幼小衔接走向单极化的问题。

23

李明仙则认为孩子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角,整个衔接工作应紧密围绕儿童进行,他强调社会和家庭应促使儿童做好转变的心理准备,如做好生活习惯改变的心理准备,做好独立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进行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作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准备。他认为儿童只有做好这些心理上的准备,才能顺利地迈过这一较大的跨度。24

李娟通过开展家,园,校三方对话座谈会,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创新园校教研互助等活动,实现了三方达成共识,提高对衔接工作顺利进行的信心。25

李竹梅则认为幼儿园的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家长也是不可取代的,她认为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这样的:1.家长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2.家长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者。3.家长是孩子注意力培养的领入者。4.家长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者。此外,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扮演“营养学家”、“心理咨询顾问”、“社会交往的表率”等多种角色。26

可见,我国学者和幼教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展开有赖于幼儿园、家庭和小学三者的共同努力,并且对幼儿园在这个工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无可讳言,目前对小学和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应有的应对措施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1刘胜琳,幼小衔接问题的理论探索,《学前教育研究》,1994,

2李青松,李莉,幼儿园与小学各文化层典型表现之比较,《学前教育研究》,1993,6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1995

5郭晓灵,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甘肃教育,2002年第4期

6刘东,对幼小教育的再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23期

7曹凤英,浅谈学前班教育与“幼小衔接”,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8林嘉绥,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方针策略,启蒙,1996,2

9刘炎,幼儿教育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8

10刘东,对幼小教育的再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23期

11刘炎,幼儿教育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8

12曹跃丽,国外幼小衔接试验的借鉴,学前教育研究,1994,1

13赵鸣,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探索,山东教育,2002年11月(下旬)

14刘欣,发展为本,探索务实――湖北地区“学会学习――幼小衔接”试验研讨活动纪略

15王薇,对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几点思考,湖北教育,2005年3月

16韩丹,入学前的准备,中国教师,2005年3月

17董旭花,认真对待“幼小衔接”问题,幼儿园地,2004.12

18陈帼眉,赵钟珉,谈谈幼儿的入学准备,学前教育研究,1993,5

19刘茂银,一年级入学教育,学前教育研究,1994,10

20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1995

21刘宝琳,幼儿园大班入学准备工作浅谈,学前教育研究,1995,5

22曹凤英,浅谈学前班教育与“幼小衔接”,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23苏岩,一年级老师怎么当,中国教师,2004.3

24李明仙,浅谈怎样做好“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保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21期

25李娟,幼小衔接中的三方对话、三位一体,早期教育,2005,9

26李竹梅,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教育导刊,2005.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