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培养学生有效开展活动的能力研究论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2

开展培养学生有效开展活动的能力研究论文

汪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小学 831208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锻炼交际能力……使课堂焕发生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活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锻炼交际能力……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学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例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象。再提问:谁来把统计结果汇报一下。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象。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两次都没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来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教师以情趣十足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摆脱了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诱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快乐中探索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1.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又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先让每个学生用纸剪三付(锐角、直角、钝角各一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上课时我就提出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看谁能用手中的学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激情高昂,纷纷动手拼合,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经过几分钟的操作、实践、筛选,最后统一得出一个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


  1.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1、创设良好的表达环境,激发学生说的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沉默不语,怕说错,不想说的学生占了 70% 左右。而不想说的同学不说的原因有:老师说得太快,来不及说,不让我们说;说错 了同学要取笑, 说了也没意思??究其原因主要来自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权威性较突出,课堂设计上过于死板沉闷,学生个性内向自卑,同学之间包容性差,导致学生 不愿想不敢说。所以,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教师首先必须做的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 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以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出现,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安全感,主人翁感。


3.2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说。


在课堂中,提问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采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你来讲一讲好吗?” “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等协商、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 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勇敢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也可采用“谁听懂他 的话了吗?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吗?”的提问,使每个同学以各自不同的理解 表达相同或不同的观点, 让学生在说的同时产生自己的个性和观点, 使课堂丰富多彩,个性凸现。

3.3教会语言表达的策略,发展学生说的思维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意愿时,我们又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用词不当、句意不连贯、语句不完整等毛病,缺乏数学语言所特有的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相对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由此,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表达模式及策略,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在计算教学时,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 法 432÷ 5 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比除数 5 小,商不够 1 个百, 就要把 4 个百和 3 个十合起来是 43 个十,除以 5 得 8 个十,8 要写在十位上,再把 十位上余下的 3 和个位的 2 合起来是 32,除以 5 得 6,余 2,所以商是 85 余 2。让 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明确算理,深化算法,进一步准确计算。

在实践操作时,要训练学生表达完整连贯。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时,首先引导学生怎样剪,怎样拼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让学生依次 回答下面问题:

(1)割补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怎样?

(2)长方形的 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那么这个平 3 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通过连续完整的语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思路表达要简明精炼。如在教学两步计算时,李伯伯家养了 42 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李伯伯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鸭?训练学生表达 思路“要求李伯伯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鸭?就要先求出李伯伯家养了多少只鸭,通过 养鸭的只数是养鸡的一半,可以求出鸡的只数,然后再加上鸭的只数就可以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口头语言表达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学 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 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 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 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善说。


3.3、规范课堂表达语言,强化学生说的能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通 过表达可以及时纠正自己思维中的不足,同时不断地表达,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表 达语言的自我规范,有得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才能越来越精练、简洁、有逻辑性。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 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提升学生智力水平。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黄桂兰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

3、李燕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