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域下适性课程体系初探——以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银杏文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2

校园文化视域下适性课程体系初探——以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银杏文化”为例

敖佳燕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3000

【摘要】突破将校园文化仅仅作为隐性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局限,以校园文化为延伸,将校园文化课程化,拓展其发展路径与育人价值。本文以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银杏文化”为例,剖析银杏文化“适性”内涵,探索银杏文化视域下适性课程体系,培育新时代“三性五适”好少年。

【关键词】银杏文化 适性课堂 三性五适

长此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地隐性课程,局限地认为只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即可提升综合素养,这导致了校园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不足,育人功效发挥不够。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就是要突破这种认识和实践局限,拓展其发展路径和育人价值。

随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时代对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将三级课程适性化,建设符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历史传承的银杏文化课程化,深化银杏文化内涵,构建适性课程体系。

  1. 为什么构建

(一)探寻银杏 “三性五适”的文化内涵

银杏树作为湖州的市树,起源久远,其适性生长、坚忍不拔的品性赋予了它“活化石”的美誉。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创办于1908年,学校以校园内两株百年银杏树作为物化的标志,探寻银杏之本,挖掘蕴含其间的银杏文化。

根据银杏的特点,我们提炼出银杏独特品质:“银杏根”固本实基,“银杏干”体强志坚,“银杏枝”坚韧挺拔,“银杏叶”秀外慧中,“银杏果”一材多用。从银杏的这些独有的品质中,我们提炼出适性的银杏文化内涵:即适境(固本实基)、适强(体强志坚)、适用(一材多用)、适美(秀外慧中)、适心(坚韧挺拔),旨在培养具有“慧雅毅”的 “三性五适”特质的银杏少年。基于校园银杏文化,致力于小学生适性成长的课程建设研究,根据学校拓展课程规划,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三性五适”教育课程体系。

(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是终极目标。

每位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要切实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及差异,引导学生从事真正有意义的适性成长的学习活动。学校文化是办学之魂,它统领着办学理念与目标、培养目标和育人方略。教育理念指导课程内容,引领教育行为,决定人才质量。如果在银杏文化引领下,贯彻“培养三性五适的银杏少年”的理念,构建满足儿童需求、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则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显个性张扬的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推动教师专业适岗能力的发展是核心要素

校园文化引领下的“三性五适”课程的构建在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同时,也给予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空间,探索每位教师身上的闪光点,提供他们大放异彩的机会。促使学校教职工对校园文化更有认同感,

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适岗教师。

教师掌握适性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做到因势利导,体现差异教育,注重学生实践,不断提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包括综合实践、学科实践)、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即家校、社会联合)的能力,推动教师专业适岗能力的发展。

  1. 如何构建

(一)基础课程校本化

基础性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的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基础素养,充分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银杏树生命力顽强,不论在哪里都能顽强生长。为此,我们开设了银杏·根课程群,以国家课程校本化为抓手,全面整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艺术等综合课程,如数学与科学、语文与戏剧、艺术与审美、体育与音乐等。建立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双重目的,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适境能力,练就学生如银杏树根般适境生长、根深蒂固。

(二)拓展课程生本化

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强化选择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培育学生的兴趣特长。

拓展性课程分为体艺类和实践类两个方面,开设以校内为主的体艺类课程:银杏·干课程群、银杏·叶课程群;以校外为主阵地的实践类群课程:银杏·枝课程群、银杏·果课程群。以拓展性课程生本化为抓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适配个人兴趣、适透内心本真的适性学生。


  1. 创想实践

(一)学段进阶,相映成趣

1.低段萌发兴趣

低段(1-2年级)的孩子懵懂,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低段课程中,以尊重天赋与个性来萌发学生兴趣,从“三性五适”为出发点,开展一系列兴趣课程。本着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生本化的原则,为低段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发现孩子的天赋特长,打下扎实的基础,用心萌发,加以呵护。例如基础性课程经过整合后的银杏·根课程(适境):数学与科学、语文与戏剧、体育与音乐、艺术与审美等;拓展性课程中的银杏·干课程(适强)律动啦啦操、基础武术、趣味跆拳道等;银杏·叶课程(适美)悠扬大提琴、趣味葫芦丝、陶艺课等。

2.中段培养乐趣

中段(3-4年级)的孩子求知欲进一步增强,开始有自己的喜恶,有较强的实践渴望。所以中段的课程重在聚焦意志与行动来培养学生乐趣,以实践行动为抓手,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引导学生将乐趣持之以恒。故在坚持适境基础性课程与适强、适美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加入以磨炼孩子“适用”品性为目标的银杏·果课程群,例如美好生活课程(银杏公益、成长二三事、学做家务、垃圾分类等)、劳动创意课程(当代小农夫、智慧小鲁班、理财小能手等)。

3.高段激励志趣

高段(5-6年级)的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思辨能力增强,开始关注社会,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但易被影响。所以高段的课程以燃起理想与抱负来激励志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接班人。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我们为高段增加了引导价值观元素的“适心”银杏·枝课程。例如爱国主义课程(红色历史、少年英雄、国家安全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论语诵读、茶艺课、民间艺术、湖州三跳等)、七彩社会课程(法治大课堂、生命的起源、人与自然等)。

(二)时空重组,课程整合

1.课程整合,双导师协同备课

打破不同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实施双导师协同备课的模式。两位不同学科的老师依据共同的主题、元素、概念共同备课,将不同学科进行联结整合,开设综合课程。例如将语文学科与戏剧教育相整合,通过课本剧的共情,体悟某篇课文的人文内涵;将体育学科与音乐学科相整合,通过节奏与音乐意境(器乐伴奏),带领学生体悟肢体律动的魅力;将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整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科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让孩子更有逻辑头脑。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建立了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2.调整课时,满足适性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的多元化课程在整合后所需要的课时安排也有所不同。根据课程内容,课时可以有长有短,张弛有度,更满足当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将课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微课时、小课时、常规课时、大课时。“微课时”在10—15分钟,多在晨诵时间开展课程,如论语诵读、习字等,利用零散的时间,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小课时”为30分钟,主要用于经过整合后的综合课程的实践部分,在午饭结束后的饭班时间开展,例如戏剧教育展演、律动啦啦操等。“常规课时”为40分钟,用于整合后的综合课程理论部分,确保每天一节课。“大课时”为90分钟,以一周一次的频率,分年段错峰上课。例如在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后开展主题化的拓展课程或者大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长短不一,更满足学生适性发展的规律,让学习效果达到1+1>2的成效。

文献参考: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S].2015.03.31

课题编号:2020SC322 课题名:银杏文化引领下小学生适性成长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