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2

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张娜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温州 325035)

摘要

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然而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正在全面下降,尤其在耐力和心肺功能方面呈普遍的下降趋势。[1]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温州医科大学2019级新生体测成绩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总结,旨在探讨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找出其中的差异,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措施和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体质健康 课外体育活动 大学生

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的要求,选定的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引体向上(男)这八项。在新生入学初与期末体测成绩结果对比分析,期初体质测试成绩的均值为75.01(图3-1)期末体质测试成绩的均值为76.92(图3-2)

6045b0ebabe67_html_5876a3673d2dc43c.png6045b0ebabe67_html_db48cab067fede02.png

图3-1 图3-2

期末体质测试成绩的总分均值高于期初成绩(p<0.05)。经过换算整理,期初成绩和期末成绩的不及格率下降了1.73%、良好率上升10.8%,优秀率上升1.82%。期末成绩的总分在各个指标上都优于期初成绩,说明经过一学期的时间,2019级新生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2、新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分析

对于收回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体质测试成绩有较大提升的人群中74%的学生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图3-3)从运动生理来说,5 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60 分钟对于坚持正常工作的人是最大限度的时间[2];。根据国务院“阳光体育”相关要求,配合体育教学学生每天应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问卷发现2019级新生在当天有体育课的情况下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如果没有体育课则只有不到20%的人数能达到要求,说明锻炼的习惯还有待培养强。6045b0ebabe67_html_899f849ab093661c.png

图3-3

而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这项发现只有不到10%的学生坚持每天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参加3次以上的只有32.7%。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这项排在前三位的动机为兴趣爱好、缓解压力和丰富课余生活,兴趣爱好相对更为突出。日本池上晴夫的相关研究发现一周运动的次数增加,产生的效果也相应增强。[3]也就是说即使每次活动时间都在60分钟以上,在频率上过低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对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也非常有限。根据我校的相关规定,每位学生每周都要参加一定次数的课外体育活动并打卡记录,结合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和上图,2019级新生每周课外活动次数明显不足,而每天下午打卡时间打卡机前的队伍都排得很长,来打卡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打卡来打卡,并没有真正参与体育锻炼。

3、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建议

学校应大力推进课外活动锻炼和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鼓励学校体育部门因地宜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如推行早操、举行体育文化节、专项体育运动比赛等,为学生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空间的同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同时加强体育课堂教育,通过组织游戏、丰富教学内容等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融合体育育人功能,培养他们勇拼搏、守规则、尚合作等品格,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养成,从而促进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真正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每日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1]秦中梅.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第34卷第2期

[2] 郭建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和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一育科学,2003(4):30 一 31

[3]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 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 1) : 31- 32.

[4] 陈雁杨.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16-118

[5] 宋德海.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与课余体育锻炼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6] 武林,李军兰,李晓敏 .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量的相关性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 :155 - 157.

作者简介:

张娜,女,汉族,籍贯:浙江温州, 生于:1980-03,工作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单位省市:浙江省温州市,单位邮编:325035,职称:副教授,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影响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因素及对策研究》(类别:H;编号:2019SCG164)、温州医科大学教改课题《温州医科大学大一大二年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实践与研究》(YBKG201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