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比较阅读,提高习作能力——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2


巧借比较阅读,提高习作能力——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

覃鲁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 广东 佛山 52831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阅读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发展思维,又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提高命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比较阅读;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关注语言表达,提高习作能力,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将阅读教学指向习作,巧妙借助比较阅读法,让学生感受不同课文的异同,并结合语言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

一、比较题目,提高命题的创新性

“好题一半文”,题目是文眼,对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怎么给作文起一个既能体现文章要义又能吸引读者的好题目?中年段的学生习作经验少,写作文时常常为举一个题目而发愁。以教材为例,可以在众多课文题目的对比中找到良策。

例如,为迎接建国七十周年,学校组织了“我和我祖国”主题征文活动,教师就巧妙地借助了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课文题目,来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好题的韵味。该单元的主题是“爱国立志”,分别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梅兰芳蓄须》这几篇标题新颖各异的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篇课题的妙处,不难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直接用主人公的名言做题,既是文章的线索,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课题巧设悬念:作者为什么追寻延安,追寻延安的什么?在题目中赋予延安深刻的内涵,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要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梅兰芳蓄须》的标题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彰显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教师再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给课文变换标题,学生拟出了《新时代》《无所不能的世纪》《人类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等题目,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原标题中“呼风唤雨”一词使用得更为精妙传神,更形象地体现出百年来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

在比较中,学生会逐步打开了拟题的思路,有了美化题目的意识,于是有了《我和祖国共成长》《祖国,我为您歌唱》《家国希望在于我》等既新颖又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好题目。

二、比较中心,提高立意的深刻性

很多课文在编入教材时都对原文进行过改编,这主要是为单元主题服务,通过拿改编后的课文和原文对比,更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和教材编者想要突显的中心有所不同。例如第一单元选用巴金的《繁星》一文,就将原文第一段中最后一句“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删掉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主题来思考为什么编者会做这样的处理呢?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就会明白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自然景观”,课文的主旨是让我们感受大自然之美,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所以把表达怀念母亲的句子去掉了,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立意就有所不同了。

同一个作家,因其生活经历的变化,处在不同的境遇,思想、情感也会随之改变,即便是写同一个题材的内容,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巴金的《繁星》与其另外一篇游记《星》,同样是以“星星”作为主要习作对象。《繁星》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而《星》则写了作者看到小说里写的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说的一句关于星星的话,和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对星星的赞美,结合自己抬起头望着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有感而发,表达同处黑暗之中,同样感到痛苦和不幸,也同样都感到无上的安慰。通过类比阅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到作者的立意之深,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触类旁通,懂得如何立意,更能表达心中之意。

三、比较内容,提高选材的有效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一个作文标题,不善于选材的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在阅读教学中,将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容易启发学生学会从多角度选材,提高选材的有效性。例如第六单元是围绕“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几篇课文组成。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现童年的快乐生活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选材却完全各异。《牛和鹅》描写了“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得出了“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道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讲述了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最终失败的故事,表现了作者求真的精神;《陀螺》叙述了作者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却战胜了别人的大陀螺的事情,从中揭示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同一个主题,选材却大相径庭,在同组课文的比较中,学生更容易明白如何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材更有效,培养了“一题多材”的习作意识。

四、比较结构,提高布局的整体性

作文要以什么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如何从整体上处理好布局谋篇的问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很多小学生写作文,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文章结构不够完整和紧凑。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教学中的典型课文,通过重组顺序、改变详略,再对比结构上的变化对表达效果的影响,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第一单元的《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的,并详写了“潮来时”的部分。教师让学生理清这些顺序和详略关系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意图,并将课文进行改编重组,课件投放出无序的文本,并把重点放在“潮头过后”部分,详写人群散去的场面,让学生展开对比阅读,讨论哪种写法更好。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习作要有一定的表达顺序才符合阅读逻辑,讲究详略得当,才更能够凸显中心,对他们提高谋篇布局的整体性大有益处。

五、比较语言,提高表达的生动性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在习作时要努力提高语言生动性的意识。

比如第一课《观潮》中描写浪潮来时去情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震得颤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教师将这句话改写成:“浪潮越来越近,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非常大。”让学生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好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原文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来势凶猛、雄伟壮观的场面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

除了改句比较,还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提升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例如第三单元的《暮江吟》中有这么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将“铺”字换一个词,如“照”“射”等,再对比其表达效果,不难发现“铺”字传神地写出了秋天的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这个字写出了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其他字则表达不出这种效果。长期这样培养学生品味、锤炼语言的习惯,学生就会更加注意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地借助有比较性的课文来进行对比阅读,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能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到作者的习作方法和技巧,并反复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管建刚.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J].小学语文教师,2016(6)

  2. 周旭玲.对比阅读:开启习作思维之窗[J].语文教学通讯,201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