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运用头针结合 CT 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谭佳慧 潘旺 管一鸣 王丹丹 李金刚 董建萍 通讯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运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共80名患者参与,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筛去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n=40),一组实施头针+CT影像定位结合治疗(观察组,n=40),以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差异比较。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观察组/对照组:97.50%/85.00%,(p<0.05);治疗不良反应相比,观察组(10.00%)与对照组(2.5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针+CT影像定位结合治疗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而言,能够起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佳,值得应用。

关键词:头针;CT影像定位;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

缺血性中风是一脑血液循环系统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且预后较差,很容易对患者神经、肢体功能造成损伤[1]。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但该疗法并发症发生率高,难以达到患者的预期。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将影像学技术融入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中对于延长时间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意义[2]。本次研究以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的方式,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80名缺血性中风患者为观察对象展开,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将8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40名患者命名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一组43名命名为观察组,予以头针+CT影像定位结合治疗,研究开始即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能够比较(p>0.05),具体介绍如下。

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68±5.35)岁,平均病程(2.34±1.17)h;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32±5.41)岁,平均病程(2.38±1.12)h。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血小板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神经保护类药物治疗。

观察组:头针选择毫针,规格为0.35×40mm,沿头皮15°平刺进入帽状腱膜,分别在患者运动区/感觉区上1/5、中2/5、下2/5各刺1针,结合CT定位对患者相应头皮区域增加2-3针,捻针3min,200转/min,每次间隔10min,往复捻针3次。期间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适当按摩;再自水沟向上斜刺15mm,捻针,直至患者双目湿润。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平卧,以0.35×60mm毫针对患者患侧曲池、内关、合谷穴位进行针刺,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14d治疗后可休息2-3d后再次开启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以显效、有效、无效对本次研究中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3]:患者治疗后脑动脉完全通畅,脑组织损伤有明显减少,颅内出血情况完全消失判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脑动脉通畅,脑组织损伤有所减少,颅内出血情况好转但仍有部分出血判定为有效;患者治疗后脑动脉未通,脑组织损伤未减少,颅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变化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患者数×100%。

(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借助信息软件SPSS20.00,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观察组/对照组:97.50%/85.00%,(p<0.05)。见表1:

表1临床治疗效果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40

28(70.00%)

11(27.50%)

1(2.50%)

97.50%(39/40)

对照组(n=40

24(60.00%)

10(25.00%)

6(15.00%)

85.00%(34/40)

x2

-

-

-

3.9139

p

-

-

-

0.0478


2.2治疗不良反应

治疗不良反应相比,观察组(10.00%)与对照组(2.5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治疗不良反应

组别

颅内出血(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例)

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n=40

1(2.50%)

1(2.50%)

2(5.00%)

4(10.00%)

对照组(n=40

0

0

1(2.50%)

1(2.50%)

x2

-

-

-

1.9200

p

-

-

-

0.1658

3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病因与风、火、痰、瘀、虚、血有关。中医治疗中,针灸能够使患者舒经活络,行气血、利关节,能够对患者脑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并且建立起侧支循环,刺激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电活动产生,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由于人体中枢神经较为复杂,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神经损伤,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4]。而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行头针+CT影像定位治疗,头针疗法能够通过对患者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进行定位,区分运动区、感觉区以及其他区域,结合CT影像,精准对患者头皮进行定位取穴,从而增强头针治疗在该区域大脑皮层血液循环的改善效果,帮助患者建立起侧枝循环,有效实现通脉络、散淤血、化痰浊的功效,达到治疗目的[5-6]。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观察组/对照组:97.50%/85.00%,(p<0.05);治疗不良反应相比,观察组(10.00%)与对照组(2.5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在临床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中,头针+CT影像定位结合治疗更具有效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心兴奋性,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价值高,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喻凤文,向泽东.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6):117-118.

[2]王宇,周鸿飞,王哲.眼针“醒神通经”技术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3):72-75.

[3]王小琴,雷正权,韩冰, 等.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5):182-185.

[4]高胤桐,倪金霞,武晓娜, 等.从“头气有街”探讨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J].中医杂志,2019,60(15):1282-1287.

[5]刘宪印.头三针联合体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2):105-106,111.

[6]付晓兵,贾春红,陈智华, 等.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间周期性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1):161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