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3
/ 2


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研究

梁振营

广州市白云区双岗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探究精神是最主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并且制定与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相契合的教学规划,充分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本文旨在分析小学数学研究中问题的计划和应用,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数学是一门很强的逻辑思维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洁生动,如果总是拿着教材读内容,可能很多学生都会昏昏欲睡。在教学效果上,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内容,因为教学效果是体现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结合教学效率,对自身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作出改进,从而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1.小学数学研究题的设计原则

1.包含模型创意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以及方程式等模式有事先的了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请将其转变为数学问题,并使用数学模型适当有效地解决它们。模型思维是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种关键方式,换句话说,它在理论知识和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构建和求解模型,学生可以发展模型思维,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创建查询问题时,应该给学生机会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知识。预期的问题无法直接回答,因此应该有所思考。通过处理和应用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将数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还可以灵活地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隐藏解决查询问题的知识

对于我国目前的教学情况,大部分知识要点直接告知学生,而不为学生讲解只是产生的来龙去脉。结果,大多数学生无法应用在课堂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在创建查询问题时,应为学生提供查询过程,以便学生理解相对抽象概念与相关的运算定律。因此,在提出研究问题时,数学概念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可视化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记忆进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离现实越近,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高。

4.对研究问题的描述应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一致

对于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随着年级的提高,教育的内容逐渐从具体变为抽象。在创建查询问题时,它们应满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最好将知识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查询问题计划和应用工具

1.设计创意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模仿教科书的例子和练习,而应当联系教材与生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问题是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因此必须立足于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创新。例如,当学习“平均”知识时,“有一个平均深度为1.3米的游泳池。这个孩子高1.5米。他不会游泳。如果孩子进入游泳池,会有危险吗?”这个问题不仅模仿教科书的例子,并且在结合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问题创新,在引导学生呢个解决此问题时,学生需要了解实际情况下均值的含义,即“平均水深为1.3米”的含义。仅依靠计算不能解决该问题,只有深刻理解平均的概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使用情境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的形成与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容有关。从义务教育教科书来看,数学教科书中的许多知识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问题计划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数学问题来自现实生活中,以便学生可以从数学角度自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学习规范化文本问题时,可以按以下方式设计此问题:首先,给每个学生一张32平方米的白纸,并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纸的长度和宽度。学生可以快速测量纸张的长度和宽度。老师借此机会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且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如四人一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进行组间交流。通过组内或组间讨论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然后在班集范围内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3.问题计划必须有效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需要改进问题的措辞。教师应当明确问题的目标,将所教知识的指向性充分明确,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并且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这样设计问题:两个分数分母都一样吗?是否可以直接添加具有不同分母的分数?这种性质的问题不仅要求基础知识,而且也很清楚,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教师课堂问题的计划应该有效,不要让学生感到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学习,并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追问式教学,确定深度学习点在读懂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和学生学习困难点等,通过进一步思辨,想明白、研清楚这节课到底“学什么”,把握住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确定深度学习点。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追问自己,自己能把问题回答清楚了,说明这节课真想清楚了。

4.将询问的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成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研究性问题时,有必要将数学教学中的抽象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并简化复杂和抽象的问题,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而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灌输和学生记忆。想要生活化数学就必须摆脱数学的课堂式教育,让数学跟生活更加贴近,在实际生活中随时留意数学的痕迹,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发现其生活化的可能。比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际经历,只要跟数学的运算有关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到数学课上分享,通过不同学生的记录情况,掌握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化,也能陪养学生们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留心观察能力和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

5.研究问题的描述应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

在小学教学的现状下,小学课程的难度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增加。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学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事情是在数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扩展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面对相关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快速并且充分理解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充分的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小学数学研究问题的开发和应用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博强.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及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6(23):146.

[2]魏兴敏.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J].学周刊,2016(2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