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别样精彩 厘清思维之“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画”出别样精彩 厘清思维之“脉”

冉金凤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 215000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学的抽象性较强,画图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连接桥梁,“画”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画图是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画” 解决问题 思维

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已成为基本共识。数学的语言是什么呢?是文字、是算式、是符号,是画图。“画”的图里可融入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数量关系的分析。[1]前苏联的著名数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所指出的:“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也许有时学生列不出算式,解不出答案,却能看懂“画”。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谈谈是如何通过“画”指导高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

、“画”具体,促进思维“清晰”

“画”是比较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同时“画”形象地展现数学问题,将文字具体化,思考方法清晰化,笔者从中进行引导,使学生寻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如,在一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几个分率对应着不同的单位“1”,一下子很难找到“量”“率”对应关系,怎么办呢?可以借助“画”直观具体的分析题意,在“画”中清晰找到“量”所对应的“率”,让 “量”“率”这对好朋友结队同行。

【例】三只兔子吃篮子里的胡萝卜,第一只兔子吃了,第二只兔子吃了剩下的,第三只兔子又吃了第二只兔子吃过后剩下的,最后篮子里还剩下6只胡萝卜,问篮子里原有胡萝卜多少只?

思考:题目中第一个“”所对应的单位“1”是篮子里原有的胡萝卜只数;第二个“”所对应的单位“1”是第一只兔子吃了后剩下的胡萝卜只数;第三个“”所对应的单位“1”又是第二只兔子吃了剩下的后所剩下的胡萝卜只数,三个分率对应的单位“1”都不相同。看看,图中是如何把“量”“率”对应上的吧!


605a90b4160a9_html_111df1d9c96b2959.gif


605a90b4160a9_html_edeb2f87ae25cf43.png


12÷(1— )=18(只)

605a90b4160a9_html_3920c864a3ccc71.gif ……篮子里的胡萝卜只数

8÷(1— )=12(只)

605a90b4160a9_html_acd46ed9eaf352e6.gif……第一只兔子吃完后剩下的胡萝卜只数


6÷(1— )=8(只)……第二只兔子吃完后剩下的胡萝卜只数

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面对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合理的“画”帮助解题。只有不断的在“画”中解题,才能学会画图,将条件具体化,直观化,未来就能用“画”来解决较为复杂的、疑难的问题,这样“画图”才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1]。


二、“画”细节,辨析思维“准确”

“画”能将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地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再现易混淆的细节,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到数学问题中容易突破的点。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画”出细节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辨析、区分,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605a90b4160a9_html_b6e079c0987166f7.png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纳税”题型中,解决个人所得税的实际问题,数据较多,如何梳理这些数据,让数据成列,思考成线?可以借助“画”让多个数据形成一个有序的排列,从而准确地找到纳税所得额和税率的对应关系。

【例】2018年10月,我国公布了新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不征税,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超过部分按照右面的标准征税。

王叔叔12月份每月税前收入是11500元,每月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思考:右图中的征税标准,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是指哪部分呢?

发现:征税标准中指出超过5000元的部分征税,也就是以5000元为基础,也可以说是超过部分以5000元为0元。5000元到8000元部分就是0至3000元的部分。

此题可以借助“画”来解决,通过思考,可知题目中有两个从0算起,可以画双纵轴图形。

605a90b4160a9_html_8b25a42c108aac9b.gif605a90b4160a9_html_dabf268ccc432c0f.gif

把超出5000元的部分再对应上实际的数额,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照着图计算了。

以5000元为基础,把超出5000元以上的部分画出来。


图片 24


605a90b4160a9_html_372dcd199e19211e.png605a90b4160a9_html_455e5b0d8a6a4534.png








用“画”来帮助解决问题,即要有文字到图“形”的操作,又要有问题与图“意”的结合,更要有由“画”到“思”的感悟,这样才能准确思考,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三、“画”推演,再现思维“过程”

国际上关于“问题解决”的一项共识:这并非是指解题者无须任何认真努力就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而主要依赖于解题者的创造性劳动,即“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能立即可及的目标”。[2]笔者认为,“适当的行动”可以是“画”,“画”出推演,留下思考痕迹,再现思维过程。

【例】甲乙两根彩带一样长,甲彩带剪去,乙彩带剪去米,哪一根剩下的彩带长?

思考:甲、乙两根彩带一样长,彩带的长度有三种可能性:

1.两根彩带长度都是1米。

605a90b4160a9_html_ab6644d2c08c5fe.png

2.两根彩带长度大于1米,如2米。

605a90b4160a9_html_b3f304858339a7d9.png






  1. 两个彩带长度小于1米,如0.8米。

605a90b4160a9_html_b59396d4169b6509.png





由图可知,剩下彩带的长度是不能确定的。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画图是一种“以形助数”的策略。上面例子就是“画”出来推演过程,把两个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情况的差异表现出来,让思维过程清晰再现。

教师的“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慢慢会发现画图的好处,喜欢上了画图。以前学生一旦遇到不会解答的问题,往往就会自动“举手投降”;现在,学生即使碰到“拦路虎”,也会不自觉地尝试用 “画”来解决[1]。学生经历“了解画图、学会画图、体验画图、自觉运用画图”的过程。“画”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式。“画”让每一个孩子的思考变得与众不同,让每一个孩子的思考跃然纸上、呈现画中,让思维可见。教师达到了“画”是为了“不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善娜.画数学:在画图中生长思维[N].中国教师报,2020-05-13.004.

  2. 郑毓信.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薛海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C].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