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与学困生的谈话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浅析班主任与学困生的谈话艺术

徐映映

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浙江 金华 322201


【摘 要】每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他们往往处于不被老师和同学看好的境地。大部分学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敏感倾向 、焦虑、冲动等。他们的教育转化是一项重要工作,而谈话是心理辅导员开展其工作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 谈话 艺术


在学校,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学困生。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同学们的讥笑、排斥;教师的否定、指责和惩罚都会令他们感到苦恼和厌倦,逐渐烙上了”天生我笨,用功没用“的自我意识,进而更加消极逃避,进取心收到了遏制,自尊心变得脆弱。据抽样50名学困生调查分析,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水平相对严重,且量表个别项目问题相对突出,在焦虑、自卑、恐惧、敏感、孤独这几个项目较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身边的人的重心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对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素质上的培养呈无所谓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才导致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调整心态能力弱的结果。

内容

敏感倾向

孤独倾向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冲动症状

自卑症状

恐惧症状

逆反心理

防御自闭

人数

37

34

45

32

23

44

41

30

28

一、因“纳”而谈。

 接纳,尊重学生。尊重是人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对孩子也一样。辅导老师只有诚恳友善地对待学生,心平气和地指出其缺点错误,学生才易于接受并改正,只有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尊重孩子的心灵,采取多夸夸孩子的正面导向教育,学生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我们总是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给学生讲大道理,一通说教。这样的谈心方式,不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知道“说教”不但不能解开学生心头之结,相反让学生感到不服,直至产生逆反心理。实践证明,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以平等的态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 
如果在谈话时,老师高高在上的坐着,而学生畏首畏脑的站在一边,那么这样一个状态下谈心是无法得到想要的效果的。谈话时,不妨试着变换一下角色,做一个大孩子,从学生的某一爱好或喜欢的亲朋好友谈起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他们共同打乒乓球、踢毽子、做游戏,让大家在心情愉悦、感情融洽的氛围中引人话题。当学生觉得你是那么随和可亲,跟自己很合得来时,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述说,让你了解他们的一切。此时,你跟学生的感情也就更加亲近了。

谈话过程中使用接纳技巧,其目的在于使来访学生感到双方谈话无所顾忌,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底里的话。教师在个别辅导中能接纳学生、关心学生,是辅导人员爱心的自然表露,并非虚与委蛇。只有辅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表示关心和接纳,方能使学生排解紧张、惧怕心理,消除自我防卫,使其坦诚心语,直面问题。

二、因“适”而谈

把握谈心的时机和场合,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一般情况下,学生犯了错误,自责急需认错;心中抑郁,需要疏导;表现优异,应以表扬,这些时候都是与学生谈心的好时机。同样,当学生遭遇不幸,需要一个人思考;或者心有不甘,独自排解时,老师参与会揭开学生需要藏起来的秘密。

一个恰好的时机,会让师生间的交流变得轻松、顺利。师生谈心的场合,多是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门口,在办公室,在其他老师的注视下,学生会觉得压力,多半不愿意袒露内心。在教室门口,学生往往也无法放松下来。可是,如果在校园小池边的长椅上,老师和同学并排坐着,欣赏着美景,更容易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好心情下,学生往往会忘记你的身份,放下紧张不安,慢慢地想你袒露心迹。所以说,一次成功的谈话,有赖于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我们要克服差生犯错误才找他们谈话的习惯。平时多与他们接触,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或受奖励就与他们谈话,强化鼓励行为。平时劳动、玩乐、漫步中也有谈话的好时机要善于把握。

 三、因“导”而谈

    辅导,指引导,帮助指导和教育,一为“辅”,二为“导”。“辅”者,扶助,辅佐,非主要之意也。“导”者,引导,疏通也。“引导”总是通过问题来“引”来“导”的。学困生往往觉悟较低,缺乏上进心,自控力不强,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班级的不安因素。由于其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家里遭到家长的责备,甚至打骂;在学校,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或同学的讽刺挖苦。这种特殊的境遇造成他们的特殊性格——和别人处于对立状态。大部分学困生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排斥态度,紧锁心门,不信任老师。谈话开始时,要么无从谈起; 要么羞于启齿,打不开话匣子。教师只有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时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学习,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学生才能相信你。只有在良好关系建立之后,方可使用引导技术。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时,一定要以发展当事人的独立思考与决策能力并达到自我完善为根本目标,使之敢说、愿说。而不能如日常教育过程中的谈话那样,基本上采用规劝或说教方式,并总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问题为直接目标。总之,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即使是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把本来批评的意思转化为鼓励的语言,启发他们发扬优点,引导克服缺点,给他们一份自信。

四、因“材”而谈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脾气,不同的思想素质。有的学生善于接受教育只需点到为止,有的学生不大乐意接受挤压,十分固执。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办法,不同的态度,有时要柔中带刚,有时要刚中带柔,把握好度,运用好发,合理、巧妙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感到教师严而不凶,畏而可敬;使学生感到言辞诚恳,击中要害,又充满爱意。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愿意改正缺点。反之用发脾气、简单、粗暴,千篇一律地说教会使学生反感,习以为常,甚至产生敌意和你对着干。

在谈话之前,要明确此次谈话的目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性格特点,设计好内容与技巧。例如,内向型的学生不善言辞,但这些学生往往勤于动脑、悟性比较高,与他们谈话时,表现出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们谈心,应深入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掌握事实根据,对其谈话内容要去伪存真,使其口服心服。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就要结合事件以及当事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方式。掌握谈话的艺术,在师生的交流中用心灵去感染心灵,在实现班级良好管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师生谈话的最终目的。

教育是讲求方法的,却无定法。辅导员与学困生的谈话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艺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使谈话更有实效。只有明确与学生谈心的重要性、目的性,并掌握谈心的艺术,才能做到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类问题,也让学生心悦诚服的同时,得以健康的成长。与学生谈心,深入到学生的圈子中感受他们的想法,才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及时给与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