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李凌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与推行,当前的教育方向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任课教师要立足学科的核心素养本身去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历史知识,促使他们能自主地学习与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彰显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化功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教学 学生

正 文:

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承担着人文教化与塑造三观的使命,对于学生们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是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了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归纳总结上,对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与自主见解略有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任课教师要从学生们终身发展的目标出发,保证他们养成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以外,更要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为此,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探索有利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地位,改变主体学习观念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注重自身的意识与见解,促成他们具备独立的思维体系,能有效地激发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历史是一门对学习方法要求非常高的学科,我们老师要充分地发挥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克服依赖心理,主动完成其能力所及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促其知识与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得到提升,营造课堂语境下学习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厘清时空观念和形成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任课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从界定中国“近代”这一时间概念出发,确定“思想”领域范畴,明确“思想解放”的基本内涵,按照时间先后顺梳理“近代思想解放”中的重大史实事件,使学生在固有的旧知识基础上,探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条主线下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影响等历史要素,形成以具体史实印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历程”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历史结论。如是,做到了既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温故而知新作用,又在与学生们一起整理这一单元的内容时,让学生们可以学会自主地学会分析,明确这一单元知识的学习框架,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使其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促其历史解释能力得到发展。这一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历史知识,注重他们的主体思维,促使他们在学习中探索性思维,并引导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高中历史课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得到落实。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唯物史观念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任课教师要让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深入,以此来让他们拓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进一步扩大对历史的认知,促其梯次性地递进发展。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能借助基本的历史唯物观,做到正视历史,并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样则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诸如,在教学“西方政治制度”这部分的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将英国等国革命前的社会现状,为学生们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同时也能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而做出有效地剖析,促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得到散发性拓展,认识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并以此类推,引导学生们分析诸如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等历史事件,并提出“欧美各国在制度和立法建设上如何体现民主政治”的思考命题,能让他们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政治变革,形成“民主政治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不懈努力的追求”的观点,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客观剖析其利弊,培养出他们的唯物的历史观念,进一步育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体系,有利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发展,提高高中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运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历史教育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供人们饭后茶余消遣的谈资。通过历史教育形成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并立志为其发展付出努力甚至是牺牲生命的责任感;通过历史教育拓宽国际视野、开阔心胸,以容纳的姿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识与合作意识。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经历了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人民为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正是他们用智慧与果敢、坚忍与创新、责任与担当的精神勇往直前,才有中华民族如今的荣强。因此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任课教师必须丰满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他们相应的爱家爱国意识,促其家国情怀素养发展。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直观感受历史;通过精选或命制相应试题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可以精编乡土教材教学让学生从可闻可见的小历史延伸成为大历史;可发动学生参加历史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报告考察学习成果;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家碟族谱了解家族发展史,拓展对社会发展史的认知;……凡此总总,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能使家国情怀教育更深入、更具体,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得到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进一步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我们任课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人数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并采取有效措施分工合作,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这能使得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得到落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激活他们的历史学习思维,同时也能提升高中历史学习的质量,加强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从而起到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作用。

五、课外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有利于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引导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探究,既能彰显历史学习个性化,又使学生对已形成的历史结论的提出质疑,从而逐步养成创新研究能力,有利于推动历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使高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跃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例如,在教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设置一系列的课外探究课题:对台武统的利与弊;一国两制是否长期适用?如何落实基层民主建设的监督机制?诸如此类一些前沿性的课题,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参与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收集资料,并把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如此,能使知识为载体的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对推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助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科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实施。制定有效的科学计划,着力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此来保证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的质量,也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育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从而构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充实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技能,以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绥锋.新课改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比较分析——以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专题为例[J].亚太教育,2015(30):53.

[2]许占权,刘永红.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培训实践探索——以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8):26-28.

[3]陈燕锋.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体系融汇整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84-85.

[4]张文婷.“敬”与“恨”的复杂情愫──有感于相关日本知识的历史教学[J].才智,2015(35):4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