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体育教育 为党为国育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3

强化体育教育 为党为国育才

刘巧霞

呼和浩特第十六中学 

内容摘要:体育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高度重视,是体育教育的根本保证,更是促进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坚强基石。作为中学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必须加以强化,这是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 历史性 时代性 体育强国

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和生活中往往被家长甚至教师误解或忽视,认为体育课是一门副课并不重要。它的地位及作用被人们忽略了。其实,体育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身体,提升学生体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是党和国家培育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见,体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事情,而且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因此,强化体育教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教师的责任。

一、体育教育是身心必修课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等呈年轻化趋势,必须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否则文化课成绩再好也等于是零。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练就健康的体魄,为学习提供有力的精力支持。

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征,更是生命持续的保证;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将远离你而去,没有健康的体魄,生命意志也将无从谈起。健康的身体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需要。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身体机能的考验和强化,更是对学生意志和毅力的考量和锤炼。长跑炼就学生的耐力,短跑促发学生的爆发力,拔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时代是人的身心定型的时段,所以通过体育运动磨练学生意志,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自控力,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和情志基石。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组合体,物竞择优是社会的生存自然法则,但体育竞技告诉人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的核心意义不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而是开诚相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历史上的体育外交,很好地译释了体育的意义。闻名遐迩的“乒乓外交”开启了新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的大门,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近距离了解中国,体育让世界摈弃政治的纷扰给予人们和平与友谊,成为构筑人类命运体的有效途径。体育是友谊的桥梁,但体育本身不能自在地存在,而需要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的参与,体育教育从学生时代就启示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参与中锻练身体,磨炼意志,学会做人,完善人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体育教育的历史性

体育教育不是当代的专属,而是一个渐进的历史性的概念,随着时间的进程其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清晰。广义的体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场地,依据一定的器材、设备和一定的规则、制度、条例、组织,传递一定的生命观、健康观、文化观、健美观、娱乐观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狭义体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通过教授学员锻练身体的知识、方法等,从而提升人的身体机能、素质和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更接近于狭义的体育教育。广义的体育教育和狭义的体育教育共同构成了中国体育教育的完整形态和历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体育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璀璨夺目的体育文化。早在先秦时代,我国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已初具规模,秦汉隋唐时期体育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如剑术、拳斗、角力、拓关、奔跑、跳跃、游水、操舟、投壶、秋千、围棋、赛马、蹴鞠、舞蹈、步打毬、十五柱球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一些运动项目还流传到其他国家,如投壶、围棋、蹴鞠、步打毬、十五柱或传入日本或传朝鲜或传入东罗马、越南等国,丰富了世界体育文化宝库。宋元以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运动项目有的得以保存,有的得以发展,有的转入民间,有的失传。

  近代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老百姓不能更多地享有中国传统体育教育的机会。同时,中国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已不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而是从西方传入的近代项目。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发展体育的方针政策,体育教育才回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提出“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的体育工作方针。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奠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们应该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开展体育活动,有效地增强人民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之后,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水平成为体育教育的方向。但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末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拨乱反正之后的1982年《宪法》对我国的体育进行了重新规划,提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体育教育在国家既定方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国家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订“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等发展规划,强化了体育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

近年来,国家更是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支持,体育学院、体育科研机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和体育中学不断增加,全国运动会和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如期举办,使我国逐步挤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体育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体育教育在历史中发展壮大。

三、体育教育的时代性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是与时代同行,打上时代的烙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体育教育更多地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是他们作为统治阶级享乐生活的标志,而流落民间的体育运动才具有人民性和普遍性。新中国建立之后,党加强了对体育教育的领导,并全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教育也因此成为一种国事,人民才真正享有了体育教育的权利。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摆脱压迫和奴役争取独立和自由是爱国热情的最集中表现。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兵式体操,承载强国的重任,以军国民教育为指导思想的体操科,体现了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辛亥革命之后,仍沿袭清末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蔡元培提出“中国教育应重尚武,不但为保卫国家计,亦为强身健体计。”体现由军队引入学校,以强壮国民体魄,培养国民军人精神,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教育,实现全民皆兵的救国目标。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实行“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的教育政策。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并号召开展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各种运动,以提高人民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1941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又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体育发展方向,体现了体育教育顺应时代、适应社会、服务民族战争的教学方向。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当务之急是解放全中国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把满目疮痍的中国经济快速恢复,为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1949年9月30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要“提倡国民体育”和“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同年,朱德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提出“体育是文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卫生保健的一部分,我们中央人民政府对它是重视的”,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体育与人民健康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使体育教育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1952年,中央决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体育事业,任命贺龙同志兼任国家体委主任。他在体委所作的第一个报告中就提出:“体育工作必须积极地为国家总路线服务”,并提出“为了保证体育运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级体委”。此后,县以上政府逐步建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也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铁路、煤矿等多个系统建立了行业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协会,同时还建立了基层国防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初步建立了统一、协调、有效的体育管理领导体制,形成了国家行政部门系统、军队组织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的三大体育组织系统,彰显了党集中统一领导体育教育的优越性和系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教育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为中心,以增强国防力量和培养无产阶级后备力量为主导思想,是社会本位思想与时代特征高度统一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体育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成为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突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并通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给予保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需求。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之初,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体育注入活力和能量,竞技体育也在世界上一展雄风,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成功进级巴塞罗那奥运会奖牌榜,乒乓球女单跃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都标志着我国正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崛起。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亘古未有,就体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发表重要讲话,集中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战略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体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指导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总书记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指令,为我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更高层次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四、体育教育的方法论

加强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强化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体育强国的路径,最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从宏观层面树立健康第一的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和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设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设置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改变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薄弱环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在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加强学生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在交融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教育、竞技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设置适应学生多元化体育需要的弹性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体育教育陪伴一生的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化职业角色以及综合知识能力相融合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具体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为示范,在恰当的示范速度和距离内,指导学生学会动作要领,把动作的表象、顺序、技术要点传授给学生。除做好运动示范外,要注重语言传递信息的重要性,教师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运用好讲解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然后进行循环练习,或以流水式或以分组轮换式,选定练习手段,设置练习站点,指导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依次练习动作要领。其他常用的方法如情境比赛法也可灵活运用。体育教育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革新,以适应人体内环境和社会外环境,挖掘体育的综合价值。

总之,我们要站中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用战略思维强化体育教育,推动青少年文化课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和谐齐头并进,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锤炼他们的生命意志,健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④习近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00.htm。

②习近平,《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828/t20170828_523921617.shtml。

③习近平,《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27/c_1121550898.htm。

姓名刘巧霞,性别女,出生年月1971.3.15,籍贯山东省,学历本科学士学位,民族汉;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单位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