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艺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3

把握课堂艺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王婷

绍兴市越城区马山中学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其中有科学性的一面,也有艺术性的一面。社会思品学科的课堂教学其终极目的是育人,所以笔者认为,要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必须在课堂预设、情感渲染、知识重组和素材选取方面把握四个维度,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使社会思品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社会思品学科 课堂 课堂艺术

叶澜教授在讲一堂好课的标准时提到: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的教师,我一直把叶澜教授的好课标准谨记在心,把立足课堂,站稳讲台作为自己的追求。如何把握课堂艺术,上出一堂好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关注。

一、课堂预设有宽度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两者相得益彰。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教学要求,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成熟的”思维方向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最终得出早已设计好的结果。这样机械性地达成预设,会让“死”的教案牵住“活”的学生,使原本鲜活灵动的学习变得机械刻板。所以教师在预设课堂时,要以生为本,留有一定宽度,给学生多一点空间,多一份理解、尊重与欣赏,为学生搭设舞台,让学生畅谈对教材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课堂也会因此更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笔者在执教《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讲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

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在讲完区别之后,我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判断是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张某容留他人吸毒,主观恶性较大,触犯了《刑法》第三百五十条,被法院判决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学生马上根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将张某的这一行为判定为犯罪行为。正当我满意地准备进入下一个话题时,一个学生忽然提出:“如果一个犯罪行为没被警察抓住或者说没有受到刑罚处罚,还算不算犯罪?”

此言一出,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开始附和:“当然不算啦。”当然也有的同学持反对意见。面对这位同学的“节外生枝”,我稍作迟疑后便引导到:“这位同学见解独特,要不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来看看到底算不算犯罪行为。”同学们的辩论非常激烈,但又各执一词,在学生交流后大家总结道:有没有罪不是警察说了算,得法院判决结果认定。警察没有抓住,不等于可以逃脱法律制裁。只要违法犯罪,就要被追究。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从这个案例中,如果我当即指出这位学生的提问是钻牛角尖,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个环节,估计也难以使学生信服,还会使学生形成违背社会价值取向的观念,所以我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激化学生的矛盾认知,避免学生陷入思维诡辩的漩涡,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预设留有一定宽度,去坦然接受课堂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意外之音”,并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和专业功底,机智、科学地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情感渲染有温度

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所以课堂是“人”的课堂,是基于教师与学生间情感沟通的课堂。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实践昭示我们:情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如何面向全体发展个性,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情感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些命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开设了七上思品课《爱在家人间》。整堂课以情感立意,围绕一个“爱”字展开,将课堂分为5个板块,分别是:“爱·要感受”,“爱·有矛盾”,“爱·需理解”,“爱·讲智慧”,“爱·在路上”。通过主人公——小诗与父母因为电脑引发的矛盾展开本堂课:

播放视频:小诗课余对电脑很感兴趣,上网查资料、制作电脑小报,样样在行。可妈妈一直不赞成她的爱好。这天,小诗拿着一张单元测验卷回家,妈妈一看成绩,火了:“叫你别去参加什么电脑班,以前都能考90分以上,现在好了,70分都考出来了!”小诗一脸委屈大声辩解道:“这次考卷有点难。再说,你怎么知道是打电脑影响的呢?”“如果你用打电脑的时间多看看书,会考这么差?电脑班别去上了!”小诗急了,嚷到:“你懂什么?就知道让我看书!”“你还敢顶嘴?”砰地一声,小诗狠狠的关上房门……

师:妈妈对女儿有何不满?女儿对妈妈哪些方面不满?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现象?

通过一个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案例把学生带入情境,由此自然引发一种情感共鸣,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师:面对妈妈的极力反对,小诗接下来会怎么做?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合作探究几种小诗可能的做法。找出其中最佳的并说明理由。

师:哪种做法是最佳的呢?老师也想听听你们不选其他做法的理由,这些做法对自己、妈妈和母女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通过这一环节,对比不同做法间的利弊,选择最佳做法,分享同学们“爱的智慧”即化解矛盾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和父母之间自然而然地架起理解的桥梁,产生情感的互通,包容之花油然绽放——原来父母的这种爱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分离。

有了前面情感上的铺垫,在最终环节,伴随着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学生填写并分享“爱·在路上”的卡片来渲染气氛升华情感:

亲爱的……

上次的事儿,是我冲动了。

其实我知道你只是想……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

由此启发学生用心体会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同学们,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难免会有矛盾,有时候父母的观点、做法也未必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理解、尊重、有思考、有选择、会沟通……而一切都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架构起跨越矛盾的桥梁。愿同学们与父母携起手来,共筑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珍爱家人,珍惜亲情。”

这样的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是充满人性关怀和爱的课堂。学生只有在课堂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通过这些最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从中获得生活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育理论中也指出: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过程就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的完善、对价值的发现。思品课堂更是要以情境为导体,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思想上产生触动,拨动内心深处最为敏感的心弦,让学生更多的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知识重组有梯度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一书中提到:教育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扎根在教师的心灵中,教育的科学性孕育在教师的头脑中,如果只运用头脑教学,这位教师充其量只能成为“教书匠”,使学习枯燥乏味;如果只运用心灵教学,他很快就会由于缺乏内涵而显得肤浅。优秀教师正是在教学中同时运用头脑和心灵,才如此出类拔萃。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组织我们看了中国教科院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读人阅史六十年>——我们的家史》一课。这节课以《读人阅史》这本书中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老照片、老家谱,将个人经历与历史相结合,通过小人物的家族春秋窥探历史长河的画卷。在课中学生再现的一个个普通百姓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追忆和对个人际遇的叙述,如此朴素、真实、生动,让历史呈现出更加立体和丰满的面貌,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并非只有遥不可及的本纪、世家、列传,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包括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人。也许这些“个人”与“家庭”只是教科书中的省略号,但他们的涓涓细流,才汇成了历史的江海。 搜集、积累这些素材,也打通了历史与社会、经济、地理、文化研究的界限,由每个人、每个家庭的一条“线”,连成经纬,编织出真诚、丰富、生动的国家历史。

当然要上好类似这种对于知识整合性要求非常高的课也须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和教学改革的日益发展,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上这样一堂要把知识融会贯通,带领学生从近代走向现代,从过去展望未来的这么一堂课中,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业务功底和教育实践经验是个很大的考验。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也提出这样的要求:“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储备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很好地消化教材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深入浅出,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其二:充分了解掌握学情。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了解掌握学情也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如《读人阅史》这堂课中的学生一般,有较高的自主能动性和对知识的分析、整合、归纳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要预测学情即在熟知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并熟悉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控学生思维动向,做到因材施教。在课中必须要关注学情即通过观察、倾听和分析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适时引导。在课后必须要反思学情即进一步总结归纳,听取学生对课堂的小结感想,将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修改。

四、素材选取有热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怎样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学到无限的知识,这就要依靠素材。有了素材的涓涓细流,田间地头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一部分,素材——让知识有了生命的热度。

在一次听课学习中,一位老师开设了《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一课,在导入环节,她通过我们绍兴吼山的得名导入新课,对同学们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吼山的由来吗?”对此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是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老师在这时适当引导:“吼山原名犬山,越王勾践在此养犬,猎取白鹿献给吴王。”听到这里,有个学生大声说:“吴王,我知道,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曾经被吴王打败,被迫向吴国求和。”又有同学马上接着说:“我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位老师立即接住这位同学的发言请他来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典故,这位学生的娓娓道来使同学们对那段历史颇感兴趣。此时这位老师又顺势推舟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这个典故发生在什么时候吗?”学生异口同声:“春秋战国。”这时老师水到渠成地说:“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通过我们身边的历史感受一下那个动荡的时代。”整个导入环节通过学生身边的景点和耳熟能详的典故作为素材,拉近了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给相去甚远的历史知识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还曾听过一堂市公开课《总体国家安全观》,讲课老师在学生归纳国家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的概念,并由此集中解决了学生不太容易了解的几个安全概念。如经济安全,这位老师出示了几个品牌的图标——金龙鱼、乔丹体育、大宝、中华牙膏,并让学生猜猜这些品牌属于哪个国家,同学们众说纷纭,大多数同学都猜是中国的。就在大家胸有成竹时老师给出了正确答案:四个品牌中只有一个乔丹体育是中国的,其他全是外资品牌。面对这个结果,全场哗然,同学们都愣住了,原来大家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品牌竟然有这么多不是我们中国的。这位老师在同学们惊讶之余马上又接着提问:“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了哪些现实的威胁?”这个问题着实引人深思,学生的回答也非常有高度:会使国民财富外流;会制约本国企业发展;会抑制自主创新能力和民族品牌的成长……

听到这里,我不禁为教师巧借富有生活热度的素材进行提高升华拍案叫绝。小小的品牌映射出国家的安全,使国家安全这个概念不在如空中楼阁高不可及,也使学生油然而生国家安全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自主萌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人人争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由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一气呵成。

有热度的素材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或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使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在课堂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课堂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值得每个教师用整个职业生涯慢慢推敲。课堂预设有宽度——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情感渲染有温度——把人置于中心位置,打造温暖学生心灵的课堂;知识重组有梯度——让课堂不再是刻板的“按部就班”,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素材选取有热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自由呼吸。唯有把握以上四个维度,才能真正使这段课堂旅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北京:教育研究,1997,(9)

[2](美)戴安娜·罗曼斯,(美)科尔伯格. 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薛家平.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五个策略[J]黑龙江:教育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