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生成,绽放光彩——灵活捕捉幼儿园生成性教育资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意外生成,绽放光彩——灵活捕捉幼儿园生成性教育资源

卢文婷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幸福幼儿园 361023

有位专家曾说:“幼儿园的课程是一段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的美妙旅程,是能够引发幼儿自主建构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幼儿园课程有预设和生成两种取向,生成性课程是指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或新情况。生成性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开展的策略等方面更加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它有机结合了幼儿的游戏、生活及经验,更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园教学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再加上幼儿本身就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在幼儿园教学中,与教学相关的生成性资源会不断涌现,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巧妙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

一、细心观察,顺应幼儿兴趣与需要

幼儿园生成性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不是预设,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出发点,目的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这也是尊重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的体现。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暂的,而且容易随兴趣发生转移。那么,教师应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只有细心观察,真正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状况,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有时候幼儿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产生生成性的教育活动。

如我们幼儿园的草地上有一个玩石区,每次户外运动时,幼儿总喜欢到玩石区里玩石头,户外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总是依依不舍地把石头带回教室,放在建构区里玩。有一天,建构区里吵起来了,原来玩石头的小朋友总是不小心把建构作品碰倒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们商量着,可以把建构区隔开,一半玩建构,另一半玩石头,于是,我们班的玩石区就这么产生了。然而,这么大的玩石区,石头还是太少了,幼儿产生了从户外搬些石头回教室的想法。但是,用什么方法搬石头才能搬更多的石头?怎么把大石头搬回教室呢?于是我们生成了“搬运石头”的活动。

要吸引幼儿对活动产生持续的兴趣,不仅需要可操作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有能够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只有幼儿活动顺应幼儿的需要,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班级中设有探索管道的区域,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总是容易把各种的材料堵在管道里,并且在堵住之后他们围着管道想要把它疏通,但在甩一甩敲一敲失败之后便急忙过来说着:“老师我的水管堵住了。”在了解水管堵住的材料之后我便反问到:你觉得可以用什么东西把它取出来?他们思考过后就去其他区找来了小锤子、小竹签,对着堵住的管道锤一锤、捅一捅,但是并没有成功的疏通管道。幼儿需要运用材料去疏通管道,但是却因为方法的掌握和工具的不足导致了疏通的失败,因此生成一次科学活动“疏通管道”。

二、善于发现,关注幼儿产生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和疑惑往往是幼儿生成性活动的来源。如每次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收跳绳和踩高跷玩具时,把这些玩具全都放在一起,导致在下次游戏时,这些跳绳和踩高跷的线全都缠绕打结成一团,孩子们在拿的时候很不方便,每次都得老师帮忙解绳,不仅让孩子持续等待失去兴趣,而且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老师发现孩子们缺少收拾这些有线玩具的方法,不能够很好的对这些玩具进行收拾整理。然而在幼儿园和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线,凌乱的线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游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怎么样才能让幼儿能够知道更多的收拾线的方法呢?于是生成了“收线小妙招”的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对于活动中问题情境的产生,有着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持续探究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不断地尝试,从而生成新的活动。例如在幼儿园的自然角设置了立体种植区域,由于孩子身高的局限,出现了浇水难的问题。同时,孩子们对于周末或者节假日无人浇花的这个问题产生了困惑。于是,孩子们从问题出发开始讨论和找资料解决。现代化智能浇花系统,给了幼儿很多的启发,在一次实践参观活动中,孩子们萌发了制作自动浇花器的想法,于是生成了制作“自动浇花器”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发现问题又继续实验,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制作最适合的自动浇花器。

三、有效引导,利用幼儿偶发的事件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多的关注计划性的活动,而忽视一些偶发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件。但是偶发事件具有概率低、随机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所以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善于辨别偶发事件中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教育时机,生成及时有效的教育活动。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孩子们活泼好动,勇于尝试,乐于探索。有一次,欢欢小朋友在摔倒时骨折了,于是大家对于欢欢骨折的事件进行讨论。有些小朋友不知道骨折是怎么回事,议论纷纷的说,“骨折就是骨头断了吧。”“骨折里面的骨头会不会碎呢?”“跑太快就会发生骨折吗?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呢?”鉴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家人了解人体的骨骼。孩子们从调查中发现了身体骨骼的秘密,于是生成了“骨骼长啥样”的健康活动。

教师对偶发事件的重视能提升教育的全面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能够在偶发事件发生的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想好应对事件的方法和策略。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不小心把玩具掉落在排水沟里,幼儿想要取出玩具,但是在多次尝试后,仍然取不出玩具,于是寻求教师帮助。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和经验的限制,想出取物的方法比较单一,仍需成人的帮助。于是教师生成了一次集中活动“排水沟取物”,让幼儿在活动中尝试取物。

四、拓展延伸,开放幼儿活动的场地

幼儿的认知正处于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的过渡阶段。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生成性的活动由园内转向园外,适度向生活开放,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延伸,并将跨学科的资源进行整合。在我们幼儿园附近有个公园,小朋友们在放学后、周末或者节假日都会在公园游玩,那里成了孩子们活动的乐园。有一次,家长们组织小朋友在公园开展秋游活动。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看着照片还会回味秋游活动的趣事,有几个小朋友聊着聊着就讨论起公园的树,他们发现公园的树怎么粗细不一样,有的觉着这棵树粗,有的觉得另外一棵树粗,到底是那棵树比较粗呢?其中一个小朋友说到:“别吵啦,我们量一量不就知道哪棵树粗了吗?”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平时小朋友们已经有测量其它物体的经验了,但是测量不规则物体需要用什么工具,怎么测量?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于是就生成了一节数学活动“最粗的树”。

暑假期间,有些孩子到广州长隆动物园游玩,他们对马戏团的跷跷板表演特别感兴趣,还带回了很多的照片和视频跟小伙伴们分享。孩子们对于跷跷板一下就着迷了,围在一起一直在讨论:跷跷板会不会跳到天上?跷跷板还可以这样玩吗?孩子的讨论引发教师的思考:跷跷板的杠杆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其中蕴含着有多科学教育的价值。跷跷板是怎么帮助杂技演员跳那么高的?杂技演员弹跳的高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这些都是需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开展探究的,于是一节大班的科学活动“跳高挑战赛”就生成了。

叶澜教授指出: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根据幼儿的需求以及发现的问题,利用偶发事件或者延伸幼儿活动的场地,灵活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教育资源,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来推进教学进程,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娟.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J].早期教育,2017,12.

[2]梅纳新.谈幼儿园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J].都市家教,2016,06.

[3]吕彩萍.幼儿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