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0
/ 2


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钟卓

广西省 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上洞小学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改革 创新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和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有一位老师很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 5-l;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1.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l.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 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3